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也。避乱扬州,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太祖悦之,司徒辟为掾。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陈兰等聚数众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南怀绪等,皆安集之,贡献相继。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茹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畜。又商为城垒,多积木石,编作草苫数千万枚,益贮鱼膏数千斛,为战守备。
建安十三年卒。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余日,时天连雨,城欲崩,于是以苫蓑覆之,夜然脂照城外,视贼所作而为备,贼以破走。扬州士民益追思之,以为虽董安于之守晋阳,不能过也。及陂塘之利,至今为用。
刘馥传
1. 原文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也。避乱扬州,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太祖悦之,司徒辟为掾。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陈兰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南怀绪等,皆安集之,贡献相继。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茹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畜。又商为城垒,多积木石,编作草苫数千万枚,益贮鱼膏数千斛,为战守备。建安十三年卒。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馀日,时天连雨,城欲崩,於是以苫蓑覆之,夜然脂照城外,视贼所作而为备,贼以破走。
2. 译文
刘馥字元颖,沛郡相县人。躲避战乱到扬州。建安初年,他去游说袁术部将戚寄、秦翊,让他们率领部众和刘馥一起去投奔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将他任命为司徒的掾吏。之后孙策设置的庐江太守李述攻杀了扬州刺史严象,庐江的梅乾、雷绪、陈兰等人聚集了数万民众在江、淮之间,郡县被破坏殆尽。曹操正面临袁绍的困境,认为刘馥能够胜任东南地区的事务,于是上表推荐刘馥担任扬州刺史。刘馥接受任命后,只带着一匹马来到合肥城的空城中,开始建设州治。南怀绪等人都安抚下来,他们不断地进贡,时间不长,当地的恩德教化就盛行起来,百姓喜欢刘馥的政令,流离失所的人越过长江山脉返回的人有几万。于是他召集学生,设立学校,扩大屯田,兴修芍陂以及茄陂、七门、吴塘等灌溉工程来灌溉稻田,官府民众都富饶起来。他还建造了许多城堡,堆积了很多木石材料,编织了数千万条草苫,增加了储存的鱼膏几千斛,用来防备战争。建安十三年去世。孙权带领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城一百多天,当时天连续下雨,城墙快要崩塌了,于是用苫草和油涂抹覆盖在上面,夜晚点燃油脂照亮外面的敌人,观察他们的行动并做好防备,敌军因此败退。
3. 注释
- 沛国相:指沛国的相县(今江苏省徐州市)
- 避乱扬州:指躲避战乱来到扬州地区
- 建安初:指的是东汉献帝建安初年
- 司徒辟为掾:是指曹操被任命为司徒,并征召刘馥为掾吏
- 孙策:三国时期东吴开国皇帝孙权的叔父
- 袁术将戚寄、秦翊:是袁术部下的将领
- 严象:扬州刺史,被孙权杀害
- 秣陵: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南京市
- 巢湖: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型淡水湖泊
- 芍陂:古代灌溉农田的水渠,位于今安徽省寿县境内
- 茹陂、七门、吴塘诸堨:都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名称
4. 赏析
刘馥作为一位杰出的官员和政治家,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指挥能力和对人民的关怀值得称赞。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避难于扬州到成为扬州刺史,再到最后因公殉职,他始终坚守职责,关心民生。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卓越的表现,还重视教育和文化建设,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刘馥的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和人们对于安定生活的追求。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要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要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