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着,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愿明公监观往事,少加三思,即荣名并于日月,伊、周不足侔也。“卓曰:”吾亦悟之,卿言有意!“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惧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以下是《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的逐句翻译及赏析:

  1. 诗句解读: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这句描述了董卓在长安建立新都,但因为局势混乱未能实现这一计划,他留在了洛阳。

  2. 译文展示:当时董卓正在迁都长安,董卓因此留在了洛阳。朗的父亲防担任治书御史,当被调往西边时,因为四方动荡不安,所以派朗将家属送回本县。有人告发朗想要逃亡,于是把他抓起来交给了董卓。董卓对朗说:“你和我的亡儿同岁,几乎大相负。”朗回答说:“明公因为高尚的德行,遭遇了乱世,清除了一些坏人,广招贤士,这的确是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但是因为战乱频发,州郡动荡,境内民众无法安定下来,有的抛弃财产,有的流亡藏匿,虽然设置了四关禁令,加重刑罚,但民不聊生的情况依然存在,这是我在县城的原因。“朗希望明公能观察历史往事,稍加思考,荣名就能并驾于日月之间,伊尹、周公不足比拟。“董卓说:“我也有所觉悟,你的话很有道理!”

  3. 关键词注释:【董卓】:东汉末年权臣,汉灵帝时为司隶校尉,后掌领禁军。【洛阳】:古都邑,位于今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朗】:即司马朗,字伯通,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明公】:指董卓,此处用作自称。【忠臣义士】:忠诚正直的人,此处指那些愿意为国家出力的士人。【郡与京都】:指当时的洛阳郡,是东汉时期的行政中心。【洛东有成皋】:成皋是古地名,位于今河南荥阳西北,东接洛河,西依嵩山。【赵威孙乡里】:指赵威,字孙乡,是朗的同乡;“乡里”指家乡。【监营谒者】:古代官职名称,负责统领兵马,可以作为主将的亲信和助手。【久之】:过了很长时间。【太祖】:指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后来成为曹魏政权的创始人。【吕布】:中国古代著名的武将,三国时期割据群雄之一。【濮阳】:地名,现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是三国时期曹魏与吕布对峙的重要地点。【长者称咏】:古代用语,表示赞扬某人的行为或品德。【刺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地方政务。【避乱扬州】:避开战乱而到扬州避难。【说袁术将戚寄、秦翊】:劝说袁术部将戚寄、秦翊率领部众投靠曹操。【使率众与俱诣太祖】:让戚寄、秦翊带领部众一起去投奔曹操。【司徒】:古代官名,负责选拔官员,此处指曹操。【博士】:古代官名,负责教授儒家经典,此处指选拔品行端正的人担任此职务。【二千石以上子孙】:两千石以上的官员的后代,此处指高门望族的子弟。【太学】:古代官办学校的名称,此处指太学。【崇德】:弘扬道德品质。【黜陟荣辱之路】:提拔和罢免官员的道路。【六合承风】:天地四方受到教化,形容天下太平。【远人来格】:远方的人前来归附。【阐弘大化】:弘扬教化。【绥未宾】:安抚未归附的人。【六合承风】:天地四方受到教化,形容天下太平。

  4.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董卓迁都长安后,朗为了家族的安全离开洛阳的情景。通过描述董卓和朗的互动,展现了朗的智慧和勇气。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以及人们对于安定生活的渴望。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是一篇记录东汉末年人物事迹的古文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人物的个性和行为动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