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迁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靖以“经常之大法,莫善于守防,使民夷有别。”

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戾陵渠大堨,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嘉平六年薨,迫赠征北将军,进封建成乡侯,谥曰景侯。子熙嗣。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切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翻译为中文如下:

  •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县人。避乱到扬州。建安初年(196),前去游说袁术部将戚寄、秦翊,使率领部下与太祖一起前来归顺。

  •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他九岁的时候,人们有说他父亲字“伯达”的,司马朗说:“慢待人亲的人,是不敬亲的人。”客人称赞了他。十二岁时,试经成为童子郎,监试的人因为他身材高大,怀疑司马朗隐瞒年龄,弹劾问他。司马朗说:“我内外家族世代都高大,虽然我幼小软弱,没有仰慕高风远韵,减少年岁以求早成就志的人,不是我的志向所为。”监试者对他另眼相看。后来关东兵起,所以冀州刺史李邵居住在野王,靠近山险,想迁居温。司马朗对李邵说:“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离去那里而在这里居住,就是避开朝廷灭亡的时期耳。况且您是国人的期待之人,现在贼寇未至而先移徙地方,靠近山险的各县必然恐慌,这是摇动民心和开启奸邪的源头啊,切为郡内忧虑之”。李邵不听从。边山民果然叛乱,内迁,或者被贼寇抄掠。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描述历史人物的行为和言论,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司马朗在面对困难时,敢于直言进谏,提醒李邵注意百姓的安危。他的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文章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对于安定生活的渴望。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民的不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