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已据武威,曜乃至,儒等犹未达。既劳赐将士,欲进军击胡。诸将皆曰:“士卒疲倦,虏众气锐,难与争锋。”既曰:“今军无见粮,当因敌为资。若虏见兵合,退依深山,追之则道险穷饿,兵还则出候寇抄。如此,兵不得解,所谓‘一日纵敌,患在数世’也。”遂前军显美。胡骑数千,因大风欲放火烧营,将士皆恐。既夜藏精率三千人为伏,使参军成公英督千余骑挑战,敕使阳退。胡果争奔之,因发伏截其后,首尾进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万数。帝甚悦,诏曰:“卿逾河历险,以劳击逸,以寡胜众,功过南仲,勤逾吉甫。此勋非但破胡,乃永宁河右,使吾长无西顾之念矣。”徙封西乡侯,增邑二百,并前四百户。

酒泉苏衡反,与羌豪邻戴及丁令胡万余骑攻边县。既与夏侯儒击破之,衡及邻戴等皆降。遂上书疏请与儒治左城,筑鄣塞,置烽候、邸阁以备胡。西羌恐,率众二万余落降。其后西平曲光等杀其郡守,诸将欲击之,既曰:“唯光等造反,郡人未必悉同。若便以军临之,吏民羌胡必谓国家不别是非,更使皆相持着,此为虎傅冀也。光等欲以羌胡为援,今先使羌胡抄击,重其赏募,所虏获皆以界之。外沮其势,内离其交,必不战而定。”乃檄告渝诸羌,为光所诖误者原之;能斩贼帅送首者当加封赏。于是光部党斩送光首,其余咸安堵如故。

”`

诗句与译文对照

  1. 诗句:既已据武威,曜乃至,儒等犹未达。
  • 译文:既然已经占据武威,张曜到来,刘儒等人还未领会其中奥意。
  • 注释:此处“曜”应解释为张曜,即张辽。“至”在这里意味着到达或出现。
  • 赏析:此句描述了张耀的到来,使刘儒等人开始认识到局势的严峻。
  1. 诗句:既劳赐将士,欲进军击胡。
  • 译文:既已犒赏将士,打算进军攻打胡人。
  • 译文:诸将纷纷表示担忧,认为士卒疲倦,敌军士气旺盛,难以与之抗衡。
  • 赏析:这里描述了将领们对战争形势的担忧,以及他们对当前军队状况的认识。通过将领们的观点,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士兵们可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1. 诗句:诸将皆曰:“士卒疲倦,虏众气锐,难与争锋。”
  • 译文:将领们都说:“士卒疲劳,敌军士气旺盛,难以与其正面较量。”
  • 赏析:此句反映了将领们对敌军强大气势的认知,以及对士兵状态的担忧。这种认知可能导致他们认为当前的军事行动难以取得胜利。
  1. 诗句:既曰:“今军无见粮,当因敌为资。若虏见兵合,退依深山,追之则道险穷饿,兵还则出候寇抄。如此,兵不得解,所谓‘一日纵敌,患在数世’也。”
  • 译文:刘既说:“现在没有现成的粮食,应当利用敌人作为资源。如果敌人看到我们兵力集结就撤退到深山中,追击他们就会陷入道路艰险饥饿,而我军返回则会遭受敌人的骚扰。这样,军队不能得到休息,这叫做‘一天放纵敌人,后患无穷’。”
  • 注释:这里提到的“因敌为资”,是指利用敌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追之则道险穷饿,兵还则出候寇抄”则是说追击敌人会面临道路艰险饥饿的问题,而我军返回则会受到敌人的骚扰。
  • 赏析:刘既的这番话体现了他的军事策略和战术思想,他主张充分利用敌人的弱点,避免正面冲突。他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削弱敌人的实力,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军事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诗句:遂前军显美。
  • 译文:于是就率前军显示了英勇。
  • 赏析:这里的“前军”指的是刘既所率领的部队,他们在战场上展现了英勇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是为了鼓舞士气、争取民心或是为了展示力量以威慑敌人。
  1. 诗句:胡骑数千,因大风欲放火烧营,将士皆恐。
  • 译文:匈奴骑兵数千人,趁着大风放火烧了营寨,将士们都感到恐惧。
  • 赏析:这句诗描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给士兵们带来了极大的恐慌。这种情景通常出现在战争或冲突中,表明敌人采取了某种威胁性的行动来动摇对方的防线。
  1. 诗句:夜藏精率三千人为伏,使参军成公英督千余骑挑战,敕使阳退。
  • 译文:夜里悄悄安排精兵三千人埋伏起来,让参军成公英带领一千多名骑兵前去挑战,命令他假装撤退。
  • 注释:这句话描述了一个军事行动的场景。“夜藏精率三千人为伏”指的是在夜间秘密安排精兵埋伏起来。“使参军成公英督千余骑挑战,敕使阳退”则是说派一位参军去挑战敌人,并命令他假装撤退。
  • 赏析:这个场景展示了刘既的军事智慧和策略。他利用夜色和敌人的松懈情绪,巧妙地安排了伏击和诱敌深入的策略。这种策略不仅能够削弱敌人的战斗力,还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军队免受损失。
  1. 诗句:胡果争奔之,因发伏截其后,首尾进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万数。
  • 译文:匈奴果然争相逃奔,于是发动伏兵切断了他们的退路。从前后夹击,大败匈奴军,斩杀和俘虏了一万多人。
  •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一次战斗的胜利。“胡果争奔之”指的是匈奴军主动向伏兵冲击。“首尾进击”表明刘既和他的军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战术动作。“大破之”表示最终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斩首获生以万数”强调了这次战斗的胜利成果,斩杀和俘虏了大量的敌人。
  1. 诗句:帝甚悦,诏曰:“卿逾河危行,以劳击逸,以寡胜多,南仲之功,不在北征。勤于吉甫。
  • 译文:皇帝非常高兴,下诏说:“你渡过黄河去冒险进攻敌人,用少量兵力战胜敌人,这是南仲的功劳,不是北征的成绩。你的辛勤努力值得赞扬。”
  • 赏析:这句话是皇帝对刘既的嘉奖。“南仲之功,不在北征”明确指出了刘既在战争中取得的功劳超过了一般的北征战役。“勤于吉甫”则是称赞刘既的勤奋和努力。这句话不仅是对刘既个人的赞誉,也是对他整个军事行动的认可和支持。
  1. 诗句:徙封西乡侯,增邑四百,并二百,故益三百加焉。
  • 译文:被晋封为西乡侯,增加食邑四百户,再加上两百户共二百户,因此再额外增加三百户。
  • :西乡县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县境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地名。在古代,封爵是一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征,因此被封为侯的人通常会获得相应的土地和人口。“并二百”指的是原本已有的食邑加上二百户,总共达到了四百户。
  •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刘既被封为西乡侯并获得额外赏赐的情况。这不仅是对刘既个人的肯定和奖励,也是对他在战争中表现出色的一种认可。同时,这也体现了当时封建社会中的封爵制度和赏赐制度的特点。

综合分析与解读

本篇文本出自《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通过对原文的逐句翻译和详细注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其人物之间的互动。刘既在文中表现出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尤为突出,特别是在面对强敌时的冷静应对和机智决策,这些都体现了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和智慧。

通过这些对话和叙述,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例如,刘既在劝说袁术部将戚寄、秦翊投奔曹操时的经历,不仅展示了其个人魅力和说服力,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才流动和政治格局的特点。

这段文本还涉及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如刘既与曹操的关系、刘既是如何影响其他将领的决策等。这些都是研究三国历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过对《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中的相关文段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人物性格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