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帝东征,还过雍丘,幸植宫,增户五百。太和元年,徒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曰: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

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昔二虢不辞两国之任,其德厚也;旦、奭不让燕、鲁之封,其功大也。今臣蒙国重恩,三世于今矣。正值陛下升平之际,沫浴圣泽,潜润德教,可谓厚幸矣。而窃位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退念古之授爵禄者,有异于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彼其”之讥。是以上惭玄冕,俯愧朱绂。

翻译

在《三国志》卷一中,魏书的任城陈萧王传记载了一段关于陈群的故事。他在文帝(曹丕)东征时,因战功被封为浚仪侯。

诗句:

  • 六年,帝东征,还过雍丘,幸植宫,增户五百。
  • 太和元年,徒封浚仪。
  • 二年,复还雍丘。
  • 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曰: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
  • 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
  • 昔二虢不辞两国之任,其德厚也;旦、奭不让燕、鲁之封,其功大也。今臣蒙国重恩,三世于今矣。正值陛下升平之际,沫浴圣泽,潜润德教,可谓厚幸矣。而窃位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退念古之授爵禄者,有异于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彼其”之讥。是以上惭玄冕,俯愧朱绂。

注释

  • 六年,帝东征,还过雍丘,幸植宫,增户五百。 文帝(曹丕)六年东征归来时经过雍丘,并在此幸幸地访问了陈群的家宅,增加了他的人口五百户。
  • 太和元年,徒封浚仪。 太和元年(227),陈群的爵位从原本的郡侯提升到了浚仪侯。
  • 二年,复还雍丘。 第二年,陈群又回到了雍丘居住。
  • 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曰: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 陈群经常感到愤恨不满,认为自己如同一把锋利的宝剑却无法找到施展的地方,因此他上书请求机会以证明自己的能力。
  • 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 他认为君主不能随意授予官职给臣下,臣子也不能随意接受荣誉和职位。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被称为“谬举”,也就是空占高位;同样地,如果一个人接受荣誉但不为国家做出贡献,这种行为被称为“尸禄”,即白白享受俸禄。
  • 昔二虢不辞两国之任,其德厚也;旦、奭不让燕、鲁之封,其功大也。 过去两个小国(二虢)愿意承担两国的责任而不推辞,这表明他们的德行深厚;像周公旦和召公奭这样伟大的人物也没有谦让燕国的封土或者鲁国的封土,因为他们的功劳非常巨大。
  • 今臣蒙国重恩,三世于今矣。正值陛下升平之际,沫浴圣泽,潜润德教,可谓厚幸矣。 如今我有幸得到国家的恩惠,已经三辈了。现在正是陛下统治国家平稳发展的时候,沐浴着陛下的圣恩,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化,这真是莫大的幸运。
  • 而窃位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退念古之授爵禄者,有异于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 我虽然拥有显赫的爵位和高官厚禄,但我常常心怀惭愧,因为我没有像古代那些功勋卓著的人那样通过自己的功劳来获得这些荣耀。
  • 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彼其”之讥。 如果这样的话,我一生都在浪费国家的资源,最终将会遭到正直人士的非议和讽刺。
  • 是以上惭玄冕,俯愧朱绂。 这是我应该感到羞愧的地方。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陈群在文帝(曹丕)东征归来后的情况和他的心理状态。陈群作为一位忠诚的官员,对于自己的处境和责任有着清晰的认识,他认识到自己虽然没有显著的成绩或贡献,却仍保有一定的地位和荣誉。然而,这种满足感并没有让他满足于现状,反而引发了内心的矛盾和不安,导致他上书请求机会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段描述不仅反映了陈群的个人品质,也揭示了那个时代官员们的心态和行为方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