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文子》曰:“不为福始,不为祸先。”今之否隔,友于同忧,而臣独倡言者,窃不愿于圣世使有不蒙施之物。有不蒙施之物,必有惨毒之怀。故《柏舟》有“天只”
‘之怨,《谷风》有“弃予”之叹。故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孟子曰:“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其君者,不敬其君者也。”臣之愚蔽,固非虞、伊。至于欲使陛下祟光被时雍之美,宣缉熙章明之德者,是臣(忄娄)(忄娄)之诚,窃所独守,实怀鹤立企伫之心。
敢复陈闻者,冀陛下傥发天聪而垂神听也。“
诏报曰:“盖教化所由,各有隆弊,非皆善始而恶终也,事使之然。故夫忠厚仁及草木,则《行苇》之诗作;恩泽衰薄,不亲九族,则《角弓》之章刺。今令诸国兄弟,情理简怠,妃妾之家,膏沐疏略,朕纵不能敦而睦之,王援古喻义备悉矣,何言精诚不足以感通哉?夫明贵贱,崇亲亲,礼贤良,顺少长,国之纲纪,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诏也,矫枉过正,下吏惧谴,以至于此耳。已敕有司,如王所诉。”
诗句:
1 臣闻《文子》曰:“不为福始,不为祸先。”今之否隔,友于同忧,而臣独倡言者,窃不愿于圣世使有不蒙施之物。
- 注释: 《文子》是战国时期道家著作,“不为福始,不为祸先”意指不要在事情发生之初就抱有好的意图或避免灾患的出现。这里作者表达了自己不愿意看到有人因为自己的好意而受到忽视或不被理解的情况发生。
- 赏析: 通过引用《文子》的观点,作者强调了自己在政治或道德上的立场,即希望为他人着想、避免造成不利影响。
- 有不蒙施之物,必有惨毒之怀。故《柏舟》有“天只”之怨,《谷风》有“弃予”之叹。
- 注释: “不蒙施之物”意指没有得到应有的恩惠或帮助的人。“惨毒之怀”是指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怨恨。“《柏舟》”和“《谷风》”,分别指的是《诗经》中的两首诗篇。《柏舟》中“天只”表示对上天的不满与抱怨;《谷风》中“弃予”则反映了对被抛弃的哀怨。
- 赏析: 通过引用古代诗歌中的典故,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不公平待遇的深切感受以及由此产生的怨恨情绪。
- 故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孟子曰:“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其君者,不敬其君者也。”臣之愚蔽,固非虞、伊。
- 注释: 伊尹是商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因不忍见君主昏庸而逃离。孟子则认为如果一个统治者不能像舜那样侍奉尧,那么他就不尊重他的君主。这里的“臣”指的是三国时期的任城王曹彰(曹操的弟弟)。
- 赏析: 通过提及伊尹和孟子的故事,诗人表达了对于君主不遵循道德规范的不满和批评,同时也暗示了自身对于道德和政治理想的追求。
- 至于欲使陛下祟光被时雍之美,宣缉熙章明之德者,是臣(忄娄)(忄娄)之诚,窃所独守,实怀鹤立企伫之心。
- 注释: 这句话表达的是诗人希望皇帝能够效仿古代圣贤的政治理念,以光明和美好来影响和提升国家的道德风尚。这里的“忄娄”(音“xù”)可能是“肃”字的误写,意为恭敬。
- 赏析: 通过对古代贤君形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君主的期望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决心。
- 敢复陈闻者,冀陛下傥发天聪而垂神听也。
- 注释: “敢复陈闻”意味着敢于再次陈述己见,希望得到皇帝的关注。“发天聪”和“垂神听”均指皇帝能洞察民情,倾听民意。
- 赏析: 诗人通过恳求皇帝关注并听取自己的意见,展现了对政治清明和国家繁荣的渴望。
- 诏报曰:“盖教化所由,各有隆弊,非皆善始而恶终也,事使之然。
- 注释: 诏书回应说教化过程本身存在优点和不足,并不是所有人都一开始就做得好而到后来变坏,而是事情本身就决定了结果。
- 赏析: 通过皇帝的回复,诗人表达了对教育和政治改革需要不断努力和完善的理解。
- 今令诸国兄弟,情理简怠,妃妾之家,膏沐疏略,朕纵不能敦而睦之,王援古喻义备悉矣,何言精诚不足以感通哉?
- 注释: 这里提到了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亲族关系疏淡,妃嫔家族对皇室的礼遇也变得敷衍。虽然皇帝本人无法亲自去改善这些情况,但通过引用古代的典章制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 赏析: 诗人通过描述现实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表达了对于加强国家治理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期待。
- 夫明贵贱,崇亲亲,礼贤良,顺少长,国之纲纪,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诏也,矫枉过正,下吏惧谴,以至于此耳。已敕有司,如王所诉。
- 注释: 诗人指出国家的纲纪应该明确区分尊卑贵贱,尊重亲情,礼遇贤良,顺应年轻者和年长者的需求。但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法令禁止各国之间的交流,这导致了一些过度的行为,甚至引起了官员的恐惧和指责。
- 赏析: 诗人通过对现行政治制度的批评,表达了对改进国家治理体系的期望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