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十二,随母至颖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稍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已东至寿春。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乃着《济河论》以喻其指。又以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
诗句:
- 年十二,随母至颍川。
- 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 艾遂自名范,字士则。
- 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
- 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
- 为稻田守丛草吏。
- 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稍谢。
- 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 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
- 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 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已东至寿春。
- 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乃着《济河论》以喻其指。
- 又以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
译文:
十二岁的王毋丘进跟随母亲来到颖川,阅读了陈寔的碑文,其中说“文为世范,行为士则”,于是王毋丘进便自己取名叫范,字士则。后来他的族人中有与他同名的,因此他改变了名字。他担任都尉学士,因为口吃,不能做干系官。他被派为稻田守丛草吏。同郡官吏的父亲怜悯他家贫穷,给了他很多资助,王毋丘进一开始并没有表示感谢。他每次看见高山大泽,总是规划设计军营的位置,当时很多人都嘲笑他。后来他担任管理农田的小官,向上汇报事务,因此被派去见太尉司马宣王。司马宣王对他非常赞赏,召他担任属吏,升任尚书郎。
当时想要扩大田地和储备粮食,用以对抗敌人。派遣王毋丘进从陈、项一带向东到达寿春。王毋丘进认为“田地肥沃但水源不足,不足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应该开挖河道,引水灌溉,大量储备军粮,同时打通运送粮食的道路”。于是他写了《济河论》来说明自己的主张。他还认为“从前讨伐黄巾贼时,为了屯田积谷,在许都积蓄了很多粮食来控制四方。如今三边已经平定,任务在淮南,每次大军出征,运送的兵力超过一半,耗费了大量的钱财,认为这是一项繁重的工程。陈、蔡地区的土地平坦而肥沃,可以节省许昌附近的田地,把水流向东方。在淮北驻扎两万人,在淮南驻扎三万人,分成十二个部分轮流休息,经常有四万人,既可以耕田防守”。
赏析:
这首诗是三国时期魏国王毋丘进的自传体传记文。王毋丘进在年少的时候就跟随母亲来到颖川,学习儒家经典,并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后来的岁月里,他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努力,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官员。
这首诗通过描绘王毋丘进少年时期的事迹,展现了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青年形象。同时,通过对他的生平经历的叙述,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