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
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守。
《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中的诗句及译文如下: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守。
注释说明:
- 水丰常收三倍于西: 描述通过增加水量来提高收获量的情况。
- 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 表示通过增加产量为军队提供物资。
- 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 预计几年内能积累大量粮食。
- 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 暗示这些粮食足够十万人维持五年的食物供应。
- 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 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打败任何敌人。
- 宣王善之,事皆施行: 指司马懿对这种做法表示赞同,并在实践中执行了这些命令。
- 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 指的是在正始二年(241年)开通了重要的漕运渠道。
- 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 每当东南地区有战事时,就会动员大军。
- 泛舟而下,达于江、淮: 大船载着部队顺流而下,直达长江和淮河。
- 艾所建也: 归功于司马的提议和实施。
- 出参征西军事: 指参与征西将军的军事行动。
- 嘉平元年: 指的是嘉平元年(250年)。
- 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 指的是与征西将军郭淮对抗蜀国的偏将军姜维。
- 维退,淮因西击羌: 姜维撤退后,郭淮继续向西攻打羌族。
- 贼去未远: 敌人距离这里不远。
- 或能复还: 敌人可能会回来。
- 或能复还: 敌人可能会回来。
- 宜分诸军以备不虞: 应该分散兵力以防意外情况的发生。
- 艾即夜潜军径到: 艾在夜晚秘密行军抵达指定地点。
- 维果来渡: 姜维果然来渡河。
- 而艾先至据城: 艾提前到达并且占据了城池。
- 赐爵关内侯: 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 加讨寇将军: 获得了讨寇将军的称号。
- 后迁城阳太守: 之后晋升为城阳太守。
赏析:
这段文本是关于三国时期魏国将领王淩的故事,其中详细描述了王淩如何运用智谋和策略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和储备能力,特别是在面对敌军时的应对措施。从文本中可以看出,王淩在管理军队和地方事务方面具有出色的才能,他的智慧和战略眼光帮助魏国在多次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同时,文本也展示了王淩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以及他所获得的荣誉和职位。整体来说,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军事背景,也展现了人物的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