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万余家,小国数千家,总十余万户。辰王治月支国。臣智或加优呼臣云遣支报安邪踧支濆臣离儿不例拘邪秦支廉之号。其官有魏率善、邑君、归义侯、中即将、都尉、伯长。
侯准既僭号称王。为燕亡人卫满所攻夺,将其左右宫人走人海。居韩地,自号韩王。
其后绝灭,今韩人犹有奉其祭祀者。汉时属乐浪郡,四时朝谒。
桓、灵之末,韩(氵岁)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
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遣公孙模、张敞等收集遗民,兴兵伐韩(氵岁),旧民稍出,是后倭、韩遂属带方。景初中,明帝密遣带方太守刘昕、乐浪太守鲜于嗣越海定二郡,诸韩国臣智加赐邑郡印绶,其次与邑长。其俗好衣帻,下户诣郡朝谒,皆假衣帻,自服印绶衣帻千余有人。部从事吴林以乐浪本统韩国,分割辰韩八国以与乐浪,吏译转有异同,臣智激韩忿,攻带方郡崎离营。时太守弓遵、乐浪太守刘茂兴兵伐之,遵战死,二郡遂灭韩。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是西晋时期陈寿所撰的一篇历史文献,记录了三国时期乌丸、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情况。以下是根据原文的翻译及赏析:
国家规模与分布:乌丸和鲜卑等部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础,其中大国万余家,小国数千家,总计超过十万户,分布在辽西、上谷、右北平等地区。这些部落在地理和政治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政治结构与社会管理:部落内部设有多种官职,如魏率善、邑君、归义侯、中就将、都尉、伯长等。这些官职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例如,丘力居作为部落首领,其领导下的部落具有高度的组织能力和军事实力。
文化与习俗:这些部落的居民普遍喜好穿戴服饰,尤其是头巾,这可能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或审美观念有关。同时,他们还保持着一定的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例如参与节日庆典和宗教活动。
民族融合与变迁:在汉末至三国时期,乌丸和鲜卑等部落经历了显著的社会变迁。这些部落在与汉族和其他边疆民族的交流中,逐渐融入了中原的文化和制度。例如,丘力居的儿子蹋顿在继承王位后,领导着部落与汉朝进行复杂的互动,包括对抗袁绍等势力的斗争。这种互动不仅影响了双方的政治格局,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乌丸、鲜卑等少数民族社会结构的详细描述,还揭示了它们在汉末三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动态。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边疆政策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互动和融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