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主上言汉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董督三军,奉辞于外,不得扫除寇难,靖匡王室,久使陛下圣教陵迟,六合之内,否而未泰,惟忧反侧,疢如疾首。
曩者董卓造为乱阶,自是之后,群凶纵横,残剥海内。赖陛下圣德威灵,人神同应,或忠义奋讨,或上天降罚,暴逆并殪,以渐冰消。惟独曹操,久未枭除,侵擅国权,恣心极乱。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操,机事不密,承见陷害,臣播越失据,忠义不果。
遂得使操穷凶极逆,主后戮杀,皇子鸩害。虽纠合同盟,念在奋力,懦弱不武,历年未效。常恐殒没,孤负国恩,寐寤永叹,夕惕若厉。今臣群寮以为在昔《虞书》敦叙九族,庶明励翼,五帝损益,此道不废。周监二代,并建诸姬,实赖晋、郑夹辅之福。高祖龙兴,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卒斩诸吕,以安大宗。今操恶直丑正,实繁有徒,包藏祸心,篡盗已显。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假权宜,上臣大司马汉中王。臣伏自三省,受国厚恩,荷任一方,陈力未效,所获已过,不宜复忝高位以重罪谤。群寮见逼,迫臣以义。臣退惟寇贼不枭,国难未已,宗庙倾危,社稷将坠成,成臣忧责碎首之负。
”`
译文
汉帝下诏,告知先主:“我以卑微的臣子之才,承受重任,统领三军,对外征战。未能扫除贼寇之患,安定王室,使陛下圣教渐渐衰微,天下四方尚未太平,常忧心于叛乱之人,如眼中之痛,头部之疾。董卓作乱后,群凶横行,残害海内。赖陛下圣德威灵,人神同应,或忠义奋讨,或上天降罚,暴逆并被消灭,逐渐消除冰霜。但曹操,久未除灭,侵夺国权,肆意混乱。臣曾与车骑将军董承共谋讨操,事机不密,被董承陷害,流亡失据,忠义未能实现。
最终导致曹操穷极恶行,主母被戮杀,皇子被鸩毒害。虽曾联合联盟,努力奋战,懦弱无力,历年未能见效。常恐惧死亡,辜负国恩,夜不能寐,朝思暮念。现今群臣认为在往昔《虞书》中强调九族的和睦相处,以激励和扶持为明证,五帝损益之道不应废弃。周朝监戒二代,建立诸姬制度,实赖晋、郑夹辅之福。高祖龙兴,尊王子弟,开创九国,最终斩除诸吕,以安定大宗。今日曹操恶直丑正,实有众多徒众,包藏祸心,篡盗已显。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权宜而称大司马汉中王。臣自省责,受国家厚恩,荷任一方,陈力未效,所获已过,不应再蒙罪谤。群臣见逼,迫臣以义。臣退思寇贼不除,国难未平,宗庙倾危,社稷将坠。臣忧责碎首之负。”
注释
-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胜的后代。
- 董承:车骑将军,与先主图谋讨伐曹操。
- 曹公:指曹操,当时担任曹操的将领钟繇、张杨等人向汉中进发。
- 益州牧刘璋:东汉末年割据益州的军阀之一,听闻曹操将征伐汉中的计划,内心恐惧。
- 张松:蜀郡人,是益州牧刘璋的别驾从事。他劝说刘璋应对曹操的侵略。
- 中山靖王:即刘胜,汉景帝的儿子。
- 黄巾起:指的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 曹公兵强:指曹操的军事力量强大。
- 董承谋:董承与刘协密谋诛杀曹操的行动。
- 钟繇等:钟繇及其部下张杨等人,他们计划进攻汉中。
- 张鲁:汉中地区的一个重要人物,成为曹操的目标。
- 刘协:东汉皇帝刘辩的第二个年号,即建安(195-220)。
- 刘璋:益州牧,刘璋对曹操感到恐惧。
- 曹公将遣钟繇等向汉中讨张鲁:曹操派遣钟繇率军攻打汉中的张鲁。
- 内怀恐惧:刘璋内心感到忧虑害怕。
- 别驾从事蜀郡张松:张松担任刘璋下属的官职,他向刘璋建议应对曹操的策略。
- 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曹操的军队非常强大,无人能敌。
- 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如果利用张鲁的资源来夺取蜀地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 谁能御之者乎?:谁能够抵抗曹操呢?
- 中山靖王:指刘胜,汉景帝的儿子。
- 黄巾起:指的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 曹公兵强:指的是曹操的军队非常强大。
- 董承谋:董承与刘协密谋诛杀曹操的行动。
- 钟繇等:钟繇及其部下张杨等人,他们计划进攻汉中。
- 张鲁:汉中地区的一个重要人物,成为曹操的目标。
- 刘协:东汉皇帝刘辩的第二个年号,即建安(195-220)。
- 刘璋:益州牧,刘璋对曹操感到恐惧。
赏析
本文是《三国志》作者陈寿为刘备所写的传记。文中详细记录了刘备从年少时的成长历程,到他与曹操的冲突以及他对国家的贡献。文章通过叙述刘备的经历和决策,展现了其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的政治局势和英雄辈出的史实背景。通过对刘备生平的描述,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