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以公孙渊称藩,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权与相反复,昭意弥切。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昭熟视权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然卒遣弥、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渊果杀弥,晏。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门户。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昭不得已,然后朝会。

诗句

  1. 权以公孙渊称藩,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 - 权:孙权 - 公孙渊:指公孙度之子公孙渊 - 称藩:表示归顺 - 张弥:孙权的将领 - 许晏:孙权的将领 - 至辽东:前往辽东地区 - 拜渊为燕王:将公孙渊封为燕王
  2. 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 - 昭:诸葛恪 - 谏:劝谏 - 渊背魏:指公孙渊背叛魏国 - 惧讨:担心被讨伐 - 远来求援:前来寻求帮助 - 改图:改变计划 - 自明于魏:向魏国证明自己的立场 - 两使不反:两边使者都未能返回 - 天下人笑:在天下引起笑议
  3. 权与相反复,昭意弥切。 - 与相反复:与孙权反复协商 - 昭意弥切:诸葛恪的想法更加紧迫
  4. 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 - 权:孙权 - 士人:指官员或士兵 - 入宫则拜孤:进入宫殿时对孙权行礼 - 出宫则拜君:离开宫殿时对君主(此处可能是指孙权)行礼 - 孤之敬君:孙权对诸葛恪的敬重
  5. 然卒遣弥、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 - 卒遣:最终派遣 - 忿言:愤怒地说话 - 为之不用:不被使用 - 称疾不朝:声称生病不去参加朝会
  6. 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 - 权:孙权 - 恨之:怨恨他 - 土塞其门:用土堵住他的家门 - 昭又于内以土封之:诸葛恪又在室内用土封口
  7. 渊果杀弥,晏。 - 果:果然 - 杀弥:杀死张弥 - 晏:杀死许晏
  8. 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权烧其门,欲以恐之。 - 权:孙权 - 数慰谢:多次安慰和感谢 - 昭固不起:诸葛恪坚决不起来 - 权因出过其门呼昭:孙权从门外经过呼唤诸葛恪 - 辞疾笃:声称身体极度不适 - 权烧其门:孙权放火烧门
  9. 昭更闭门户。 - 更闭门户:重新关闭门户
  10. 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 - 权:孙权 - 灭:灭掉火源
  11. 昭不得已,然后朝会。 - 不得已:迫不得已

译文

孙权任命公孙渊做燕王,并派张弥、许晏到辽东去封他。诸葛恪劝谏说:“公孙渊背弃魏国,害怕讨伐,远道而来求救,这不是我们的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主意,想要在魏国表明立场,但两边使者都没能回去,岂不是会让天下人耻笑吗?”孙权与他反复商量,诸葛恪的意见更加坚定了。孙权无法忍受,拿起刀怒气冲冲地说:“我们吴国的官员进见我都要向我行礼,出宫后又要去向国君行礼。我尊敬你们已经很久了,你们却屡次在众人面前折损我的威名,我曾经担心自己会失计。”诸葛恪凝视着孙权说:“臣虽然知道我的忠言不会被采纳,但我始终竭尽愚忠,因为太后在临死之前召请老臣到她床下,留下遗嘱的话还在耳边。”于是流着眼泪。孙权扔下刀扔到地上。他和诸葛恪抱头痛哭。然而最终还是派去了张弥和许晏。诸葛恪愤慨地说没有被采纳自己的意见,就称病不上朝。孙权十分生气,派人堵上了他的门。他又在内室用土把门堵上。公孙渊果然杀了张弥和许晏。孙权几次安慰和感谢诸葛恪,但他坚决不起来。孙权从门外经过呼唤诸葛恪,诸葛恪声称身体极度不适。孙权放火烧门,想要吓诸葛恪。诸葛恪重新关上了门。孙权派人灭了火,一直把门堵住了很久,诸葛恪的儿子们一起扶着他起来。孙权载着他回到宫中。孙权深深自责。诸葛恪才勉强去上朝。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反映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文献记录。通过描述孙权与诸葛恪之间的对话和事件,揭示了孙权的多面性以及他的决策过程中的纠结和矛盾。诗中展示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和他对国家忠诚的态度,同时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中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