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会瑜已徙肃母到吴,肃具以状语瑜。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肃从其言。

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极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

【原诗句】:
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会瑜已徙肃母到吴,肃具以状语瑜。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肃从其言。

译文
刘子扬与鲁肃友好,给鲁肃写信说:“如今天下英雄纷纷崛起,您(指鲁肃)的才华尤其适宜在这个时期。请快回去迎接母亲,不要在这里逗留。最近郑宝在巢湖,他拥有数万军队,土地肥沃,庐江一带很多人都依附着他。何况我们这些人呢?观察一下他的情况,可以聚集更多的人才,时机不可错过,您快点行动吧。”鲁肃同意他的计划。安葬完毕回到曲阿,打算向北行进。正好周瑜已经把鲁肃的母亲带到了吴国,鲁肃将情况详细告诉周瑜。当时孙策已去世,孙权还在吴国,周瑜对鲁肃说:“过去马援回答光武帝说‘当今之世,不仅君王选任臣下,臣子也可以选择君王’。现在您的主人亲自选拔贤能之士,接纳奇异的人才,而且我听闻先人有秘密的说法,顺应天命继承汉朝的人,一定在东南兴起,根据推算时局,最终建立帝王基业,和天相合,这是有志之士追求的。我现在正赶上这种机遇,您不必因为刘子扬的话放在心上。”鲁肃听从了他的话。

赏析
这封信中,刘子扬向鲁肃传达了当前时局的紧迫性和鲁肃的重要性。他认为现在是群雄并起的时候,鲁肃的才能尤为适合这个时期。同时,他还提到了孙权对人才的重视和接纳,以及他对汉室复兴和曹操势力的看法,这些都是出于对国家未来的深思熟虑和远见卓识。

信中的“急还迎老母”表明了鲁肃的孝心和对家庭责任的重视;而“何由得为桓文”则反映了他对自己能否成就大业的忧虑和自我评估。这些情感和思考都体现了鲁肃的人格魅力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表达了他希望鲁肃放下刘子扬的建议,专注于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这显示了他对鲁肃的信任和支持,以及对共同目标的坚定信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