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瑜士众四千余人。奉邑四县,皆属焉。令程普领南郡太守。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威恩大行,众增万余人,拜汉昌太守、偏将军。十九年,从权破皖城,转横江将军。
先是,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权以咨备,备内欲自规。仍伪报曰:“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于山林。”后备西图璋,留关羽守。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场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近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翻译与赏析
1. 译文
- 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
- 这句话描述了孙权对周瑜的高度评价和赞扬,认为他能为国家带来繁荣昌盛。孙权高兴地拍手大笑,表示对周瑜极大的信任和期望。
-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
- 刘备向孙权请求担任荆州都督,而鲁肃劝说孙权让刘备担任,共同抵抗曹操。
- 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 曹操得知孙权把土地给了刘备,非常生气,写下一封威胁信,但最终被周瑜制止。
- 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 这是周瑜临终前对孙权的忠告,他担心国内局势不稳,建议孙权重用有能力的将领,如鲁肃,来稳定局势。
- 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周瑜士众四千余人。奉邑四县,皆属焉。令程普领南郡太守。
- 鲁肃被任命为奋武校尉,接替周瑜的职务,带领四千余人的军队。同时,还任命程普为南郡太守。
- 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威恩大行,众增万余人,拜汉昌太守、偏将军。
- 鲁肃起初住在江陵,后来屯兵陆口,威望和恩惠都非常显著,部队增加了一万人以上,被授予汉昌太守和偏将军等职。
- 十九年,从权破皖城,转横江将军。
- 十九年(216年),鲁肃跟随孙权攻破了皖城,晋升为横江将军。
- 先是,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权以咨备,备内欲自规。仍伪报曰:“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于山林。”
- 刘璋治理益州时,出现了问题。周瑜和甘宁都劝告孙权夺取益州。孙权向刘备咨询此事,刘备则假意答应。如果孙权不获得益州,刘备将自行退守山林。
- 备遂西图璋,留关羽守。
- 刘备决心夺取益州,留下关羽守卫。
- 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场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
- 孙权警告关羽不要轻举妄动。关羽与鲁肃相邻作战时产生了猜疑和误会,但鲁肃还是通过友好的方式安抚双方。
- 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近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
- 刘备成功占领益州后,孙权要求收回长沙、零桂二郡。刘备不同意,孙权于是派遣吕蒙率军进攻。刘备得知后,撤回到公安,并派遣关羽争夺这三座郡城。
2. 原文解析与译文注释
- “权抚掌欢笑”:孙权高兴地拍打手掌大笑,表示对周瑜的高度评价和赞赏。这种表现不仅展示了孙权的乐观态度,也反映了他对周瑜能力的充分信任。
- “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曹操得知孙权把土地给了刘备。这句话揭示了三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斗争背景,以及孙权的决策对整个战局的影响。
- “周瑜病困,上疏曰”:这是周瑜的临终遗言,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他的建议强调了选择合适的将领对国家安定的重要性,体现了其深厚的政治智慧和责任感。
- “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这是鲁肃被正式任命的记录,标志着他在军事上的崛起,也显示了孙权对他能力的认可。
- “权求长沙、零桂”:这句话表明孙权想要收回失去的领地,这不仅是战略上的考量,也是对内部忠诚的一种检验。同时,这也显示了孙权的军事野心和扩张欲望。
- “备既定益州”:刘备已经成功占领了益州。这里的表述突出了刘备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同时也揭示了三国势力在这一地区的重新分配。
3. 人物分析与评价
- 周瑜:周瑜是东吴的重要谋臣之一,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出色的外交手腕著称。他多次参与重要的战役,帮助孙权巩固了东吴的地位。他的智慧和勇气使他成为三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 鲁肃:鲁肃是孙权的重要谋士,以其稳重和深思熟虑著称。他在孙权和刘备之间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多次帮助孙权稳固政权。他的外交手腕和军事策略对于东吴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 诸葛亮:诸葛亮是蜀汉的创始人之一,以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闻名。他多次策划和实施重要的军事行动,巩固了蜀汉的统治。他的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使得他成为了三国中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刘备具有极高的个人魅力和领导才能。他多次发动军事行动,力图统一中国,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这一目标。他的仁德和远见使许多人才投奔于他,为他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4. 历史影响与意义
- 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格局: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复杂局势和激烈斗争,还反映了不同势力间的博弈和妥协。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变迁,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 人物形象塑造与性格特点:通过对主要人物周瑜、鲁肃、刘备、诸葛亮等的形象塑造和性格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他们个性特征和行为动机的深刻见解。这些历史人物的鲜明形象和复杂性格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让我们更加贴近那个时代的历史真实。
- 战争与权力斗争的策略与智慧:这一段历史不仅展示了战争中的策略与智慧,还描绘了政治斗争中的权谋与谋略。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策略和智慧的应用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运作的本质和复杂性,从而提升我们对现代社会政治运作的认识和理解。
5. 文学价值与启示
- 历史小说的创作灵感:这一段历史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情感纠葛,我们可以创作出具有深度和吸引力的作品。这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还能激发我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 道德观念的反思与借鉴:通过对这段历史事件的道德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对现代道德观念的启示和借鉴。这些历史事件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处理道德冲突和选择困境。
6. 结语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三国志》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三国时期历史人物、事件和策略的窗口。通过阅读《三国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