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使庐江谢奇为蕲春典农,屯皖田乡,数为边寇。蒙使人诱之,不从,则伺隙袭击,奇遂缩退,其部伍孙子才、宋豪等,皆携负老弱,诣蒙降。后从权拒曹公于濡须,数近奇计,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曹公不能下而退。

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乃具陈其状。于是权亲征皖,引见诸将,问以计策。蒙乃荐甘宁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嘉其功,即拜庐江太守,所得人马皆分与之,别赐寻阳屯田六百户,官属三十人。蒙还寻阳,未期而卢陵贼起,诸将讨击不能禽,权曰:“鸷鸟累百,不如一鹗。”复令蒙讨之。蒙至,诛其首恶,余皆释放,复为平民。

在解析诗句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古诗词的基本组成:意境、语言和形式。

诗句释义

  1. 句子内容:吴国使臣庐江谢奇负责屯田于皖,遭遇边寇的困扰。吴国使者周瑜通过引诱与偷袭策略,迫使孙子才和宋豪投降。
  2. 关键行动:孙权在濡须抵抗曹军,并成功抵御曹军的多次进攻,最终因计策被曹军攻破。
  3. 重要人物:朱光被任命为庐江太守,并在皖地大规模开辟稻田,同时策反鄱阳的贼帅,为吴国提供内应。
  4. 战略意义:孙权采纳周瑜的建议,亲自出征皖地,并任命甘宁为升城督,指挥主攻。经过激烈的战斗,吴军在黎明时分发起攻击,最终成功占领皖城。
  5. 结果:孙权对周瑜的贡献给予嘉奖,任命其为庐江太守,并赏赐田地及兵马。
  6. 结果分析:此战不仅是吴国的一次胜利,也彰显了孙权的军事才能和周瑜的战略眼光。

翻译与注释

  1. 翻译
  • 魏将朱光在皖地建立稻田,诱使敌军。
  • 吴国派遣周瑜到濡须抵御曹军。
  • 孙权采纳周瑜的策略,亲征皖地,并任命甘宁为先锋。
  • 孙权嘉奖周瑜,任命他为庐江太守。
  1. 注释
  • “皖”: 指的是今天的安徽省部分地区。
  • “升城督”: 指驻守在城池的指挥官。
  • “内应”: 指在内部提供帮助或信息的人员或组织。
  • “濡须”: 位于今天江苏省境内,是长江中的一个渡口。
  • “大开稻田”: 指大规模开发农田,增加粮食产量。
  • “夹水口”: 指河流两侧的高地,可以设置防御工事的地方。

赏析

  1. 战术运用:周瑜和孙权的联合作战展示了灵活多变的战术运用,通过诱敌深入和适时反击,有效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
  2. 军事智慧:此战体现了吴国将领的智慧和勇气,他们不仅敢于直接对抗强敌,而且在关键时刻能够果断决策,确保了战局的稳定。
  3. 战略布局:孙权的亲自出征以及庐江太守的任命,显示了他对此次军事行动的重视和投入,这种高层参与极大地提高了战争的效率和胜算。
  4. 民心士气:通过表彰有功之臣,孙权不仅巩固了军队的士气,也显示了对人才的尊重和重用,从而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5. 历史影响:此战不仅改变了三国时期的局势,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战略经验,特别是在如何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来维护国家安全方面。

通过对上述诗句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欣赏古典文学的美,还能够从中学到许多关于领导力、战略思维和团队合作的重要课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