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年三十二,以辅义中郎将使蜀。权谓温曰:“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以)故屈卿行。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构于蜀。行人之义,受命不受辞也。”温对曰:“臣入无腹心之规,出无专对之用,惧无张老延誉之功,又无子产陈事之效。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温至蜀,诣阙拜章曰:“昔高宗以谅闇昌殷祚于再兴,成王以幼冲隆周德于太平,功冒溥天,声贯罔极。今陛下以聪明之姿,等契往古,总百揆于良佐,参列精这炳耀,遐迩望风,莫不欣赖。吴国勤任旅力,清澄江浒,愿与有道平一宇内,委心协规,有如河水,军事兴烦,使役乏少,是以忍鄙倍之羞,使下臣温通致情好。陛下敦祟礼义,未便耻忽。臣自(入)远境,及即近郊,频蒙劳来,恩诏辄加,以荣自惧,悚怛若惊。谨奉所赍函书一封。”蜀甚贵其才。还,顷之,使入豫章部伍出兵,事业未究。
【解析】
此文选自《三国志》,是吴国大臣陆胤出使蜀国的陈述。文章主要讲述了陆胤被孙权任命为辅义中郎将,出使到蜀地时,受到孙权的叮嘱,并表达了他对于此次使命的看法和态度。
1.译文:
我年方三十二岁,作为辅义中郎将出使蜀国。孙权对他说:“你不要远离自己的家乡,恐怕诸葛孔明不了解我们与曹氏通意的意图,所以委屈您前去。如果山越都归顺了,我们就会大举进攻蜀国。按照行人的原则,受命不辞辛劳。”陆胤回答说:“我入朝无心腹之规,出使无专对之用,担心没有像张老那样延誉之功,也没有子产陈事之效。但诸葛亮通达见数,一定会知道进退适宜,再加上朝廷的天覆之惠,推亮之心,一定不会怀疑动摇。”陆胤到了蜀地,拜见皇帝,呈上奏章说:“从前高宗依靠昏暗时期昌盛殷祚于再兴,成王以幼冲之身隆起周德于太平,功德遍布天下,声名传播无极。今天陛下以聪明之姿,与往古之人相匹敌,总领百官于良佐,辅佐列位显耀,远近望风,无不欢喜依赖。吴国勤任军队,清靖江边,愿与有道之士平一宇内,心志相合,如同河水。军事兴起烦琐,使役短缺,因此忍受鄙弃背叛之羞,派下臣温通致情好。陛下敦崇礼义,并不便耻而忽略。臣自从进入远境,及至近郊,屡次蒙受劳来,恩诏即加,以荣自惧,惶恐不安。谨奉所赍函书一封。”蜀人很看重他的才能。回国后,不久,他又被派遣去豫章部伍出兵,事业未完成。
2.赏析:
本文选自《三国志·吴书·虞陆张骆陆吾朱传》。陆胤在蜀国时,曾向刘备呈献书信,表示希望两国和平相处。后来陆胤被召回吴国。
陆胤(?—250年),字子开,吴郡吴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文学家。陆胤为人正直,深得孙权信任。他曾随孙权征讨吕合、潘璋等人,屡立战功。公元253年,陆胤被任命为辅义中郎将,出使蜀国。陆胤出使蜀国前,孙权告诫他说:“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故屈卿行。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构于蜀。行人之义,受命不受辞也。”意思是说:“你不应该远出蜀地,恐怕诸葛孔明不知道我和魏国暗中通谋的事情,所以让你去。如果你能平定山越族,我们就想向蜀国发动进攻了。按照行人原则,受命而不辞劳苦。”孙权还嘱咐他:“若有违命,必当重罚!”陆胤到蜀国以后,先拜见了刘禅,然后呈上奏章说:“昔高宗以谅闇昌殷祚于再兴,成王以幼冲隆周德于太平,功冒溥天,声贯罔极。今陛下以聪明之姿,等契往古,总百揆于良佐,参列精忠炳耀,遐迩望风,莫不欣赖。吴国勤任旅力,清澄江浒,愿与有道平一宇内,委心协规,有如河水,军事兴烦,使役乏少,是以忍鄙倍之羞,使下臣温通致情好。陛下敦祟礼义,未便耻忽。臣自(入)远境,及即近郊,频蒙劳来,恩诏辄加,以荣自惧,悚怛若惊。谨奉所赍函书一封。”意思是说:“过去夏朝高宗依靠昏暗之时昌盛殷祚于再兴,周成王以幼冲之身隆起周德于太平,功德遍布天下,声名传播无极。现在陛下以聪明之姿,与往古之人相匹敌,总领百官于良佐,辅佐列位显耀,远近望风,无不欢喜依赖。吴国勤任军队,清靖江边,愿与有道之士平一宇内,心志相合,如同河水。军事兴起烦琐,使役短缺,因此忍受鄙弃背叛之羞,派下臣温通致情好。陛下敦崇礼义,并不便耻而忽略。臣自从进入远境,及至近郊,屡次蒙受劳来,恩诏即加,以荣自惧,惶恐不安。谨奉所赍函书一封。”陆胤在信中表示自己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希望能得到皇上的谅解和宽恕。同时他也表示自己会竭尽全力为吴国服务,为国家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