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仓廪无储,世俗滋侈,核上疏曰:“今冠虏充斥,征伐未已,居无积年之储,出无敌之畜,此乃有国者所宣深忧也。夫财谷所生,皆出于民,趋时务农,国之上急。而都下诸官,所掌别异,各自下调,不计民力,辄与近期。长吏畏罪,昼夜催民,委舍佃事,遑赴会日,定送到都,或蕴积不用,而徒使百姓消力失时。到秋收月,督其限入,夺其播殖之时,而责定送其今年之税,如有逋悬,则籍没财物,故家户贫困,衣食不足。

宜暂息众役,专心农桑。古人称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女不织,或受其寒。是以先王治国,惟农是务。军兴以来,已向百栽,农人废南亩之务,女工停机杼之业。推此揆之,则蔬食而长饥,薄衣而履冰者,固不少矣。臣闻主之所求于民者二,民之所望于主者三。

《三国志》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之一,由明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该作品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描绘各势力的纷争与战争,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风貌。

诗句及翻译

  1. 时仓廪无储 - 当时的仓库里没有储备粮食。
  2. 世俗滋侈,核上疏 - 当时社会风气奢华浪费,王楼上疏表示不满。
  3. 冠虏充斥,征伐未已 - 战乱使得士兵需要大量的头盔和铠甲,但供应不足。
  4. 居无积年之储,出无敌之畜 - 国内缺乏足够的储备,对外征战也缺少充足的资源。
  5. 财谷所生,皆出于民 - 财富和粮食都来源于人民的努力。
  6. 趋时务农,国之上急 - 鼓励人民及时耕种,这是国家最重要的任务。
  7. 长吏畏罪,昼夜催民 - 官员因为害怕被问责而强迫百姓劳作。
  8. 委舍佃事,遑赴会日 - 农民被迫放下农活去参与会议或应付其他事务。
  9. 定送到都,或蕴积不用 - 将农产品运往城市后,往往积压在仓库中没有使用。
  10. 徒使百姓消力失时 - 这种做法浪费了人力,让百姓失去了耕种的最佳时机。
  11. 到秋收月,督其限入,夺其播殖之时 - 到了收获季节,政府强制规定时间完成收割,剥夺了农民播种的时间。
  12. 责定送其今年之税 - 要求农民立即交付今年的税赋。
  13. 或有逋悬,则籍没财物 - 如果拖欠无法缴纳,就没收他们的财产。
  14. 故家户贫困,衣食不足 - 因此很多家庭贫穷,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15. 宜暂息众役,专心农桑 - 应该停止一切劳役,专注于农业生产和纺织工作。
  16. 古人称一夫不耕,或受其饥 - 古代有句话说:“如果一个人不耕作,那么他就要挨饿。”
  17. 一女不织,或受其寒 - 同样地,一个女子如果不纺纱织布,也可能会遭受饥饿。
  18. 是以先王治国,惟农是务 - 因此古代君王治理国家,最重视农耕。
  19. 军兴以来,已向百栽 - 自从战争开始以来,农业生产已经受到了影响。
  20. 蔬食而长饥,薄衣而履冰 - 因为战争的缘故,百姓只能吃粗糙的食物并且穿着单薄的衣服。

注释

  • 诗句:时仓廪无储 - 当时国家的粮仓里没有储存粮食。
  • 诗句:世俗滋侈 - 社会上奢侈浪费之风盛行。
  • 诗句:核上疏 - 王楼上书表达意见。
  • 诗句:冠虏充斥,征伐未已 - 战争导致士兵需要大量的头盔和铠甲,而供应却跟不上。
  • 诗句:居无积年之储,出无敌之畜 - 国内缺乏足够的储备,对外征战也缺少充足的资源。
  • 诗句:财谷所生,皆出于民 - 所有的财富和粮食都是从人民的努力中得来的。
  • 诗句:趋时务农,国之上急 - 鼓励及时耕种,这是国家最重要的任务。
  • 诗句:长吏畏罪,昼夜催民 - 官员因为害怕被问责而强迫百姓劳作。
  • 诗句:委舍佃事,遑赴会日 - 农民被迫放下农活去参与会议或其他事务。
  • 诗句:定送到都,或蕴积不用 - 将农产品运往城市后,往往会被存放起来而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 诗句:徒使百姓消力失时 - 这种做法浪费了劳动力,让农民失去了耕种的最好时机。
  • 诗句:督其限入,夺其播殖之时 - 政府强制规定时间完成收割,剥夺了农民播种的时间。
  • 诗句:责定送其今年之税 - 要求农民立即交付今年的税赋。
  • 诗句:或有逋悬,则籍没财物 - 如果拖欠无法支付,就会没收财产。
  • 诗句:故家户贫困,衣食不足 - 因此很多家庭贫困,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 诗句:宜暂息众役,专心农桑 - 应该停止一切劳役,专注于农业和纺织工作。
  • 诗句:古人称一夫不耕,或受其饥 - 古代有句话说“如果一个人不耕作,那么他就要挨饿”。
  • 诗句:一女不织,或受其寒 - 同样地,一个女子如果不纺纱织布,也可能会遭受饥饿。
  • 诗句:是以先王治国,惟农是务 - 因此古代君王治理国家,最重视农耕。
  • 诗句:军兴以来,已向百栽 - 自从战争开始以来,农业生产已经受到了影响。
  • 诗句:蔬食而长饥,薄衣而履冰 - 因为战争的缘故,百姓只能吃粗糙的食物并且穿着单薄的衣服。

赏析

此诗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和民生问题。诗中的“王楼”可能是指某位官员或者地方官员,他在上疏时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提出了批评。诗中提到的“核上疏”表明这位官员上奏了一件重要的政事,即呼吁政府停止劳役、减轻民众负担、鼓励农业发展。这种呼声在当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因为战争导致的物资短缺和社会动荡严重威胁到了国家的稳定和民众的生活。

诗中还提到了“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女不织,或受其寒”,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在这种状况下,诗人倡导恢复农业生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生计。同时,他还强调要关注农民的利益,避免他们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紧迫危机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改善民生、促进国家繁荣的愿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