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谓求其为己劳也,求其为己死也。三谓讥者能食之,劳者能息之,有功者能赏之。民以致其二事而主失其三望者,则怨心生而功不建,今帑藏不实,民劳役猥,主之二求已备,民之三望未报。且饥者不待美馔而后饱,寒者不俟狐貉而后温,为味者口之奇,文绣者身之饰也。今事多而役繁,民贫而俗奢,百工作无用之器,妇人为绮靡之饰,不勤麻枲,并乡黼黻,转相仿效,耻独无有。兵民之家,犹复遂俗,内无儋石之储,而出有绫绮之服,至于富贾商贩之家,重以金银,奢恣尤甚。天下未平,百姓不赡,宜一生民之原,丰谷帛之业。而弃功于浮华之巧,妨日于侈靡之事,上无尊卑等级之差,下有耗财物力之损。今吏士之家,少无子女,多者三四,少者一二,通令户有一女,十万家则十万人,人织绩一岁一束,则十万束矣。使四疆之内同心戮力,数年之间,布帛必积。
【译文】
第二,人们希望的是为他(君主)劳累,为他(君主)而死。第三,那些能养活百姓的人,百姓会感激他;为老百姓减轻负担的人,百姓会感激他;为国家建立功勋的人,百姓会感激他。如果民众都做到了这三点,而君主却只希望得到这三件事,那么,怨声就会随之而起,功业就无法完成。现今国库空虚,劳役繁重,但君主的三望并未得到满足。况且,饥饿的人不等美味佳肴就饱了,寒冷的人不等狐貉毛皮就暖和了。制作美食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穿着华丽的服饰是为了装饰自己。现在,事情多而劳碌繁重,人民贫苦而风俗奢靡,各种工艺没有用武之地,妇女们纷纷织造华美的丝织品,不从事麻布、麻线等生产,反而争相效仿,以至于贫穷者只有自惭形秽。在士兵和平民的家庭中,还沿袭这种奢侈的风气,内无粮食储备,外却有绫罗绸缎的穿戴。到了富贵人家,金银财宝更是堆积如山,奢侈放纵的程度更甚。天下尚未平定,百姓生活困苦,应当首先解决民生问题,发展谷物布匹的生产。而现在,许多人放弃勤劳生产,去追求浮华巧作,耗费日用财物,损害国家的根本。如今吏士之家少则无子女,多则三四个孩子,按法律规定每户人家应有女孩一个,若十万户人家就有十万人,每人一年编织一捆丝帛,那么十万户就可生产十万捆丝帛。假如四境之内同心戮力,几年之间,丝帛定然累积成堆。
【注释】
- “求其为己劳也” : 希望他人为自己努力劳作。
- “求其为己死也” : 希望他人为了自己而死。
- “讥者能食之” : 批评者能吃好饭。
- “劳者能息之” : 劳碌者能得到休息。
- “有功者能赏之” : 有功的人会得到奖赏。
- “帑藏不实” : 国库空虚。
- “民劳役猥” : 人民劳役繁重。
- “百工作无用之器” : 许多工匠制造出无用的东西。
- “妇人为绮靡之饰” : 妇女们喜欢华丽精致的装饰。
- “兵民之家” : 士兵和平民家庭。
- “重以金银” : 加上金银饰品。
- “奢恣尤甚” : 奢侈放纵的程度特别严重。
- “尊卑等级之差” : 上下尊卑的区别。
- “耗财物力之损” : 对国家财物人力的消耗。
- “通令户有一女” : 法令规定每个家庭必须有一名女孩。
- “十万家则十万人” : 十万户就有十万人。
- “织绩一岁一束” : 每年织成一束丝帛。
【赏析】
这是一篇反映社会现实的文章。作者通过描述人民生活困苦的现状,指出统治者不应仅仅满足于人民的三件希望:为他们劳苦、为他们牺牲、为他们立功。文章批判了社会上存在的奢靡风气,并呼吁人们要勤劳生产,为国家的繁荣稳定作出贡献。同时,这篇文章也体现了作者关注民生疾苦、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