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雨后,未果,奉此,想□□能于言话可定便。得书问,永以为训,妙绝无已,当其父转与都下,岂信戴适过,于粗也。羲之。

【注释】

今日:今天。

未果:没有结果。

奉此:拿这封信给谁看。

想□□(xì)能于言话可定便:希望他(指王羲之)能在谈话中确定下来。□□,通“信”。

得书问:收到来信询问。永以为训:认为应该这样去做。

妙绝:高明到了极点。无已:没有限度。当父,即“当作”,当作。

其父转与都下:他的父亲要转送给京城的人。

岂信戴适过,于粗也:哪里相信戴逵的过错,是轻率的呢。

【赏析】

这首诗是写给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信,表达了作者希望他接受朋友的建议,认真练习书法的决心。

第一句“今日雨后,未果,奉此”交代了写信的时间和原因。雨后的天气,使得一切事物看起来都清新、美好,但同时也带来了湿润的感觉。这可能暗示了作者在写这封信时的心情,既期待又紧张。

第二句“想□□能于言话可定便”,是作者对王羲之的期望。他认为,王羲之如果能够认真思考并确定下来,那么一切都会水到渠成。这里的“□□”可能是指王羲之的朋友或师长,他们的意见或建议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第三句“得书问,永以为训”,是作者收到回信后的感想。他认为,王羲之的回信是非常有帮助的,他应该把这些话作为自己的教训。这里的“永以为训”意味着王羲之的回信不仅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教育。

第四句“妙绝”和“无已”分别描绘了王羲之书法的精妙之处和其对书法艺术追求的无限执着。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高度赞扬,也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最后一句“当父转与都下”,是说他的父亲要把这些话转送给京城的人。这里的“当父”是指父亲,而“都下”则是指京城。这可能是一种比喻或象征,表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将会被传播得更广,影响更多的人。

这首诗通过对雨后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羲之书法作品的欣赏和赞美之情;通过向王羲之请教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执着;最后通过父亲的转达方式,传达了作者对王羲之的敬仰之情。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篇优秀的书信体散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