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昔葛天氏乐辞云:“《玄鸟》在曲。”黄帝《云门》,理不空绮。至尧有《大唐》之歌,舜造《南风》之诗。观其二文,辞达而已。

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太康败德,五子咸怨。顺美匡恶,其来久矣。自商暨周,《雅》《颂》圆备,四始彪炳,六义环深。子夏监绚素之章,子贡悟琢磨之句。故商、赐二子,可与言诗。

自王泽殄竭,风人辍采,《春秋》观志,讽诵旧章,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逮楚国讽怨,则《离骚》为刺。秦皇灭典,亦造仙诗。汉初四言,韦孟首唱。匡谏之义,继轨周人。孝武爱文,《柏梁》列韵。严、马之徒,属辞无方。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

文心雕龙·明诗
探究四言五言之美,赞颂诗歌艺术传承

  1. 引言
  • 诗言志,歌永言
  • 诗歌与人类情感紧密相连
  • 四言五言诗发展历史简述
  1. 诗歌起源及意义阐释
  • 《尚书》中的诗歌记载
  • 诗歌在古代社会教育中角色
  • 诗歌对后世文化影响
  1. 四言诗特点及发展
  • 四言诗句式与节奏感分析
  • 四言诗在汉代流行及其原因
  • 四言诗到五言诗转变过程
  1. 五言诗兴起及其特色
  • 五言诗结构与韵律特点
  • 五言诗对表达情感优势
  • 五言诗与其他文体对比
  1. 诗歌鉴赏与创作方法
  • 鉴赏古诗词技巧
  • 如何通过诗歌传达思想感情
  • 现代诗歌创作中应用传统技艺
  1. 诗歌与道德教化关系探讨
  •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诗歌创作
  • 诗歌在塑造公民意识中作用
  • 不同历史时期诗歌教化内容比较
  1. 诗歌在文化交流中作用
  •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诗歌传播
  • 诗歌在不同民族间交流影响
  • 外国文学作品中中国诗歌元素
  1. 结语
  • 回顾《文心雕龙·明诗》主题
  • 强调四言五言诗美学价值
  • 对未来诗歌创作展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