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兵先乎声,其来已久。昔有虞始戒于国,夏后初誓于军,殷誓军门之外,周将交刃而誓之。故知帝世戒兵,三王誓师,宣训我众,未及敌人也。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及春秋征伐,自诸侯出,惧敌弗服,故兵出须名。振此威风,暴彼昏乱,刘献公之所谓“告之以文辞,董之以武师”者也。齐桓征楚,诘苞茅之缺;晋厉伐秦,责箕郜之焚。管仲、吕相,奉辞先路,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暨乎战国,始称为檄。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露布者,盖露板不封,播诸视听也。

夫兵以定乱,莫敢自专,天子亲戎,则称“恭行天罚”;诸侯御师,则云“肃将王诛”。故分阃推毂,奉辞伐罪,非唯致果为毅,亦且厉辞为武。使声如冲风所击,气似欃枪所扫,奋其武怒,总其罪人,征其恶稔之时,显其贯盈之数,摇奸宄之胆,订信慎之心,使百尺之冲,摧折于咫书;万雉之城,颠坠于一檄者也。观隗嚣之檄亡新,布其三逆,文不雕饰,而意切事明,陇右文士,得檄之体矣!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鲠;虽奸阉携养,章实太甚,发丘摸金,诬过其虐,然抗辞书衅,皦然露骨,敢矣撄曹公之锋,幸哉免袁党之戮也。锺会檄蜀,征验甚明;桓温檄胡,观衅尤切,并壮笔也。

文心雕龙·檄移(节选)逐句释义

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兵先乎声,其来已久。

  • 原文: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

  • 注释:震雷开始于耀眼的闪电,出师之前需要建立强大的声威。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声威在军事行动中的重要性,只有建立了强大的声威,才能使敌人感到恐惧,从而取得胜利。

  • 原文: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

  • 注释:因此观看闪电时会害怕雷声更猛烈,听到声音时则会害怕军队的强大威力。

  •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雷电和军队的声音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以及这些感受如何影响人的恐惧心理。

  • 原文:兵先乎声,其来已久。

  • 注释:军事行动先于声音,这种做法已经存在很久了。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古人在战争中对声威的重视,以及这种重视的历史悠久。

昔有虞始戒于国,夏后初誓于军,殷誓军门之外,周将交刃而誓之。

  • 原文:昔有虞始戒于国,夏后初誓于军,殷誓军门之外,周将交刃而誓之。
  • 注释:古代有虞时期就开始在国家层面进行警示,夏朝开始在军队中进行宣誓,商朝则在军营门口外宣誓,到了周朝,士兵们即将交战时再次宣誓。
  • 赏析:这段话展示了从古至今,军事宣誓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军队纪律和团结的重要性。

及春秋征伐,自诸侯出,惧敌弗服,故兵出须名。振此威风,暴彼昏乱,刘献公之所谓“告之以文辞,董之以武师”者也。

  • 原文:及春秋征伐,自诸侯出,惧敌弗服,故兵出须名。
  • 注释:到了春秋时期,战争是由诸侯发起的,为了确保敌人不屈服,所以出兵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名义。
  • 赏析:这段话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特点,即通过军事行动来确保自己的权威和尊严。

齐桓征楚,诘苞茅之缺;晋厉伐秦,责箕郜之焚。管仲、吕相,奉辞先路,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

  • 原文:齐桓征楚,诘苞茅之缺;晋厉伐秦,责箕郜之焚。
  • 注释:齐桓公征伐楚国,是因为楚国缺少一种叫作苞茅的草药;晋国厉公讨伐秦国,是因为秦国烧毁了箕和郜两座城邑。
  • 赏析:这段历史故事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纷争和外交手段,也为后世的檄文创作提供了灵感。

暨乎战国,始称为檄。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露布者,盖露板不封,播诸视听也。

  • 原文:暨乎战国,始称为檄。
  • 注释:到了战国时期,檄文才开始被广泛使用。
  • 赏析:这段话说明了檄文在战国时期的发展过程,以及它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夫兵以定乱,莫敢自专,天子亲戎,则称“恭行天罚”;诸侯御师,则云“肃将王诛”。故分阃推毂,奉辞伐罪,非唯致果为毅,亦且厉辞为武。使声如冲风所击,气似欃枪所扫,奋其武怒,总其罪人,征其恶稔之时,显其贯盈之数,摇奸宄之胆,订信慎之心,使百尺之冲,摧折于咫书;万雉之城,颠坠于一檄者也。观隗嚣之檄亡新,布其三逆,文不雕饰,而意切事明,陇右文士,得檄之体矣!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鲠;虽奸阉携养,章实太甚,发丘摸金,诬过其虐,然抗辞书衅,皦然露骨,敢矣撄曹公之锋,幸哉免袁党之戮也。锺会檄蜀,征验甚明;桓温檄胡,观衅尤切,并壮笔也。

文心雕龙·檄移(节选)逐句释义

  1. 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 这句话强调了声威在军事行动中的重要性。
  • 原因:古人认为雷电是神明的力量,能够震慑敌人,因此出师之前要建立强大的声威。
  1. 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 这句话揭示了人们对于雷电和军队声音的直观感受。
  • 原因:当看到闪电时会害怕更大的雷声,听到军队的声音时则会害怕更强的力量。
  1. 兵先乎声,其来已久。 这句话反映了古人对于军事行动先于声音的认识。
  • 原因:从古至今,军事行动先于声音的做法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
  1. 昔有虞始戒于国,夏后初誓于军,殷誓军门之外,周将交刃而誓之。 这段话展示了从古至今的军事行动宣誓过程。
  • 原因:从有虞时期开始就在国家层面进行警示,到商朝在军营门口外宣誓,再到周朝士兵即将交战时再次宣誓。
  1. 及春秋征伐,自诸侯出,惧敌弗服,故兵出须名。 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战争特点。
  • 原因/结果:为了保证敌人不屈服,出兵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名义。
  1. 齐桓征楚,诘苞茅之缺;晋厉伐秦,责箕郜之焚。 这句话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纷争和外交手段。
  • 原因:齐国因为楚国缺少一种叫作苞茅的草药而发动战争,晋国因为秦国烧毁了箕和郜两座城邑而讨伐秦国。
  1. 暨乎战国,始称为檄。 这句话说明了檄文在战国时期的发展过程。
  • 原因:到了战国时期,檄文才开始被广泛使用,成为战争中的一种重要文体。
  1. 檄者,皦也。 这句话解释了檄文的特点。
  • 原因:檄文的特点是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态度。
  1. 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 这句话描述了檄文的内容应该公开透明。
  • 原因:檄文的内容应该公开透明地向敌人展示,让他们知道我们的立场和意图。
  1. 夫兵以定乱,莫敢自专,天子亲戎,则称“恭行天罚”;诸侯御师,则云“肃将王诛”。 这句话强调了君王在战争中的作用。
  • 原因:在战场上,君王应该亲自指挥,这样才能保证军队的行动一致。
  1. 故分阃推毂,奉辞伐罪,非唯致果为毅,亦且厉辞为武。 这句话阐述了将领在战争中的责任和使命。
  • 原因:将领不仅要完成任务,还要用严厉的话语激励士兵,这样才能让军队更加勇敢地战斗。
  1. 使声如冲风所击,气似欃枪所扫,奋其武怒,总其罪人,征其恶稔之时,显其贯盈之数,摇奸宄之胆,订信慎之心。 这句话描述了战场上的紧张氛围和将领的决心。
  • 原因:通过强大的气势和坚定的意志来震慑敌人,让他们感到恐惧和不安。
  1. 使百尺之冲,摧折于咫书;万雉之城,颠坠于一檄者也。 这句话描述了檄文的强大威力。
  • 原因:檄文能够摧毁敌人的防线,让他们无法抵挡。
  1. 观隗嚣之檄亡新,布其三逆,文不雕饰,而意切事明,陇右文士,得檄之体矣! 这句话赞扬了隗嚣的檄文风格。
  • 原因:隗嚣的檄文虽然简单明了,但是表达的意思却非常清晰明了。
  1. 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鲠;虽奸阉携养,章实太甚,发丘摸金,诬过其虐,然抗辞书衅,皦然露骨,敢矣撄曹公之锋,幸哉免袁党之戮也。 这句话描述了陈琳檄文的特点。
  • 原因:陈琳的檄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