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文景以前,诏体浮杂,武帝崇儒,选言弘奥。策封三王,文同训典;劝戒渊雅,垂范后代。及制诏严助,即云∶“厌承明庐”,盖宠才之恩也。孝宣玺书,责博于陈遂,亦故旧之厚也。逮光武拨乱,留意斯文,而造次喜怒,时或偏滥。诏赐邓禹,称司徒为尧;敕责侯霸,称黄钺一下。若斯之类,实乖宪章。暨明章崇学,雅诏间出。和安政弛,礼阁鲜才,每为诏敕,假手外请。建安之末,文理代兴,潘勖九锡,典雅逸群。卫觊禅诰,符采炳耀,弗可加已。自魏晋诰策,职在中书。刘放张华,并管斯任,施令发号,洋洋盈耳。魏文帝下诏,辞义多伟。至于作威作福,其万虑之一蔽乎!晋氏中兴,唯明帝崇才,以温峤文清,故引入中书。自斯以后,体宪风流矣。

夫王言崇秘,大观在上,所以百辟其刑,万邦作孚。故授官选贤,则义炳重离之辉;优文封策,则气含风雨之润;敕戒恒诰,则笔吐星汉之华;治戎燮伐,则声有洊雷之威;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此诏策之大略也。

【诗句】:

  1. 观文景以前,诏体浮杂。
  2. 武帝崇儒,选言弘奥。
  3. 策封三王,文同训典;劝戒渊雅,垂范后代。
  4. 及制诏严助,即云∶“厌承明庐”,盖宠才之恩也。
  5. 孝宣玺书,责博于陈遂,亦故旧之厚也。
  6. 逮光武拨乱,留意斯文,而造次喜怒,时或偏滥。
  7. 诏赐邓禹,称司徒为尧;敕责侯霸,称黄钺一下。
  8. 若斯之类,实乖宪章。
  9. 暨明章崇学,雅诏间出。
  10. 和安政弛,礼阁鲜才,每为诏敕,假手外请。
  11. 建安之末,文理代兴,潘勖九锡,典雅逸群。
  12. 卫觊禅诰,符采炳耀,弗可加已。
  13. 自魏晋诰策,职在中书。
  14. 刘放张华,并管斯任,施令发号,洋洋盈耳。
  15. 魏文帝下诏,辞义多伟。
  16. 至于作威作福,其万虑之一蔽乎!
  17. 晋氏中兴,唯明帝崇才,以温峤文清,故引入中书。
  18. 自斯以后,体宪风流矣。

【译文】:
观察文景以前的历史,诏书文体杂乱。到了武帝时期提倡儒家学说,诏书的文风变得更为深奥。例如策封三王的诏书,文章与训诂一致。劝戒的内容既深沉又典雅,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如严助的诏书,说“我厌倦了朝堂上的闲居”,是因为他受到皇帝的赏识和宠爱。孝宣帝给陈遂的玺书,责问他过于自负,这也是因为两人关系密切。后来光武帝拨乱反正,开始注重文化修养,但偶尔也会偏听偏信。他给邓禹的诏书称他为“太师”(司徒),给侯霸的诏书称他“一出手就平定叛乱”。这些例子都表明,当时的诏书已经偏离了正常的标准。到明章时期,朝廷更加重视学术,有时还会发出一些典雅的诏书。和平年间,朝廷放松了对政务的处理,礼部尚书的职位上缺乏有才能的人,每次发布诏书都需要依靠其他官员的帮助。建安末期,文治兴盛,潘勖等人的诏书文采飞扬、风格独特。卫觊的禅让之辞,文彩灿烂,无可匹敌。从魏晋时期开始,诏令、奏议都由中书省负责起草,刘放、张华等人都担任过这一职务,他们的公文浩繁而充满文采。魏文帝下诏,言辞宏伟。至于使用刑罚来树立威权或者施加福荫,这是帝王最大的过失!晋室中兴后,只有明帝(司马睿)特别重视人才,因为他看重温峤的文采,所以才把他调入中书省。从那以后,诏书的风格就逐渐趋于规范和高雅了。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从汉代至晋代期间,诏令、策略的发展及其变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展示各个时期的诏令特点和文化风貌。诗中强调了诏书作为治国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在于能够传达皇帝的意志、指导国家治理、表彰人才以及教化百姓。同时,诗中也指出了不同时期的诏令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华丽、偏听偏信等,反映出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些弊端。最后,诗中提到了明、章时期诏告的特点和成就,体现了这一时期诏令风格的成熟和高雅。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分析,展现了古代诏令制度的重要性和演变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和政治的关注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