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御宇,其言也神。渊嘿黼扆,而响盈四表,其唯诏策乎!昔轩辕唐虞,同称为“命”。命之为义,制性之本也。其在三代,事兼诰誓。誓以训戎,诰以敷政,命喻自天,故授官锡胤。《易》之《姤》象∶“后以施命诰四方。”诰命动民,若天下之有风矣。降及七国,并称曰“令”。令者,使也。秦并天下,改命曰制。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敕戒州部,诏诰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策者,简也。制者,裁也。诏者,告也。敕者,正也。

《诗》云“畏此简书”,《易》称“君子以制数度”,《礼》称“明神之诏”,《书》称“敕天之命”,并本经典以立名目。远诏近命,习秦制也。《记》称“丝纶”,所以应接群后。虞重纳言,周贵喉舌,故两汉诏诰,职在尚书。王言之大,动入史策,其出如綍,不反若汗。是以淮南有英才,武帝使相如视草;陇右多文士,光武加意于书辞:岂直取美当时,亦敬慎来叶矣。

文心雕龙·诏策
皇帝统治天下,他的话非常神妙。他在御座前默默不语,而他的旨意却传遍了四方,那只有诏策才能做到吧!从前黄帝、尧舜时期,人们称呼为“命”。命的意思就是制定本性的根本。在三代时,事情兼有诰誓。誓用来训导军队,诰用来阐述政务,命是来自天的命令,因此授予官职并赋予后代。易经中的《姤卦》象辞:“后用命令来颁布给天下。”诰命能动人心弦,就像天下有风一样。到了战国七国时,都称其为“令”。令的意思就是指命令。秦朝统一全国后,将命令改为了制。汉朝建立初期,制定了四条标准: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敕诫州部,诏书诰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策就是简单的意思,制就是裁断的意思,诏就是通告的意思,敕就是纠正的意思。
“敬畏这简书”,易经中说,“君子以制数度”,《礼记》中说,“明神之诏”,《尚书》中说,“敕天之命”,这些都是根据经典来建立名称和分类。《远诏近命》,这是模仿秦国的制度。古代记载中有“丝纶”的说法,是用来应对群臣的。虞舜重视纳言大臣,周代尊重喉舌大臣,所以到了两汉时代,诏诰的职责就专门由尚书来承担。《汉书》中提到,帝王的言行非常重要,往往被写入史书中,他们发布的命令就如同布帛一般畅通无阻,不会像汗流浃背那样让人感到尴尬。因此,如淮南王刘安那样的才子,汉武帝让他起草诏书;陇西一带有许多文人墨客,光武帝也重视书法艺术。这不仅是为了当时取悦于人,也是出于对历史的敬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