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檄之大体,或述此休明,或叙彼苛虐。指天时,审人事,算强弱,角权势,标蓍龟于前验,悬鞶鉴于已然,虽本国信,实参兵诈。谲诡以驰旨,炜晔以腾说。凡此众条,莫之或违者也。故其植义扬辞,务在刚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辞缓;露板以宣众,不可使义隐。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此其要也。若曲趣密巧,无所取才矣。又州郡征吏,亦称为檄,固明举之义也。
移者,易也,移风易俗,令往而民随者也。相如之《难蜀老》,文晓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及刘歆之《移太常》,辞刚而义辨,文移之首也;陆机之《移百官》,言约而事显,武移之要者也。故檄移为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则逆党用檄,顺命资移;所以洗濯民心,坚同符契,意用小异,而体义大同,与檄参伍,故不重论也。
翻译版:
檄文的基本特点,或描述国家的繁荣昌盛,或叙述外敌的残暴压迫。檄文会分析天时地利人和,比较双方力量强弱,用历史事实和经验作为鉴戒。即使檄文出自本国,但实际内容却涉及兵法策略,具有很高的智慧和技巧。使用谲诡的言辞来迅速传达旨意,用光彩夺目的语言来雄辩地阐述道理。所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达到目的,没有不被采用的。所以,在撰写檄文时,必须注重义理、修辞和气势,力求刚健有力。檄文需要像羽毛一样迅速飞翔,不可以写得拖泥带水;要像木板一样广泛宣传,不可以把含义隐藏起来。必须使事情清楚明了,道理讲得透彻,语气坚定果断,这是写檄文的关键。如果只是曲折婉转,巧妙机敏,那么就没有真正的价值了。同时,州郡征召官吏时所用的檄文,也称为檄文,这是明显指出檄文的作用。
移,就是改变的意思,移风易俗,使得百姓随从新的风尚。司马相如的《难蜀老》就很有移檄的风格。刘歆的《移太常》,辞锋刚健而义理明确,是移文中的第一篇;陆机的《移百官》,言简意赅而条理清晰,是移文的关键所在。所以檄文的运用,既能体现武力也能表达文治;在战争时期,檄文是用来对抗叛乱的,顺从命令时则依靠移文。檄文的主要作用是洗涤民心,增强国家的统一性,虽然意图可能不同,但体式和意义都是一致的,可以与檄文相互辅助,因此就不再详细论述了。
注释版:
- “凡檄之大体”: 所有檄文的基本结构或风格。
- “或述此休明”: 或者描述国家的太平盛世。
- “或叙彼苛虐”: 或者叙述敌人的暴政和残酷。
- “指天时”: 分析天时地利人和。
- “审人事”: 考察人事的变化。
- “算强弱”: 分析双方力量的强弱。
- “角权势”: 比较双方的权势大小。
- “标蓍龟于前验”: 用历史事实和经验作为鉴戒。
- “悬鞶鉴于已然”: 悬挂图鉴来参照已有的事实。
- “虽本国信”: 尽管出自本国。
- “实参兵诈”: 实际内容却是兵法策略的一部分。
- “谲诡以驰旨”: 使用谲诡的言辞来迅速传达意思。
- “炜晔以腾说”: 通过光彩夺目的语言来雄辩地阐述道理。
- “事昭而理辨”: 事情清楚明了,道理讲得透彻。
- “气盛而辞断”: 气势旺盛,语言果断。
- “若曲趣密巧”: 如果只是曲折婉转,巧妙机敏。
- “无所取才矣”: 这样的做法没有真正的价值。
- “及刘歆之《移太常》”: 刘歆的《移太常》。
- “辞刚而义辨”: 辞锋刚健,义理明确。
- “武移之要者”: 是移文的关键。
- “故檄移为用”: 所以檄文的运用既可以体现武力也可以表达文治。
- “在金革”: 如果在战争时期。
- “逆党用檄”: 叛逆的党派使用檄文来对抗。
- “顺命资移”: 顺从命令时依靠移文。
- “洗濯民心”: 洗涤民心。
- “坚同符契”: 增强国家的统一性。
- “意用小异”: 虽然意图可能不同,但体式和意义都是一致的。
赏析:
这篇文章是对古代檄文的概述和解析,通过对檄文的结构和用途进行了系统的说明和分析。檄文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用于传递命令和警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文章强调了檄文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对抗敌人和顺从命令两个方面。同时,文章也分析了檄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如使用谲诡的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语言等,旨在提升檄文的效果和影响力。此外,文章还对檄文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进行了简要回顾,展现了檄文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总体来说,文章对于理解古代檄文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功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