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设官分职,高卑联事。天子垂珠以听,诸侯鸣玉以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故尧咨四岳,舜命八元,固辞再让之请,俞往钦哉之授,并陈辞帝庭,匪假书翰。然则敷奏以言,则章表之义也;明试以功,即授爵之典也。至太甲既立,伊尹书诫,思庸归亳,又作书以赞。文翰献替,事斯见矣。周监二代,文理弥盛。再拜稽首,对扬休命,承文受册,敢当丕显。虽言笔未分,而陈谢可见。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王,皆称上书。

秦初定制,改书曰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章者,明也。《诗》云“为章于天”,谓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表者,标也。《礼》有《表记》,谓德见于仪。其在器式,揆景曰表。章表之目,盖取诸此也。按《七略》、《艺文》,谣咏必录;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然阙而不纂者,乃各有故事,布在职司也。

文心雕龙·章表
探索封建社会下臣与帝互动文学形式

  1. 设官分职,高卑联事
  • 天子垂珠以听,诸侯鸣玉以朝
  • 官员职责明确,分工合作
  • 体现封建社会等级秩序
  1. 敷奏以言,明试以功
  • 官员上奏陈述,君主考核评价
  • 反映朝廷治理效率和公正性
  • 强化君权与法治观念
  1. 尧咨四岳,舜命八元
  • 尧舜时期重视咨询与授权
  • 体现古代帝王决策智慧
  • 对后世帝王治国有启示作用
  1. 章表之义与授爵之典
  • 章表是向帝王呈辞文体
  • 体现封建社会君臣关系与礼法
  • 彰显儒家“忠、孝”精神
  1. 太甲既立,伊尹书诫
  • 太甲即位后伊尹上书
  • 阐述治国理政理念与策略
  • 为后世君王提供借鉴
  1. 降及七国,未变古式
  • 战国七国时期仍遵循礼法
  • 说明封建礼仪深入人心
  • 影响秦汉统一后法制建设
  1. 秦初定制,改书为奏
  • 秦朝制定奏书标准
  • 反映统一帝国法制要求
  • 对后世公文格式产生影响
  1. 汉定礼仪,四品分明
  • 汉代完善奏、章、表、议
  • 规范了朝廷文书处理流程
  • 体现汉儒文化价值观
  1. 章表之目取诸此也
  • 章表命名源自《诗》中描述
  • 体现儒家文化思想影响
  • 彰显封建礼仪制度特色
  1. 按《七略》、《艺文》,谣咏必录
  • 《七略》收录奏表言论
  • 表明奏表为重要文献
  • 反映文人创作与政治联系
  1. 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
  • 奏议为治国关键文书
  • 展示文官治国理念与实践
  • 体现儒家“仁政”思想
  1. 阙而不纂者,乃各有故事
  • 某些奏表因故未纂辑
  • 说明当时文书处理特点
  • 反映出封建时代信息传递方式
  1. 文翰献替,事斯见矣
  • 文翰即文章与书信
  • 反映封建社会文化交流
  • 强调文人参与国家治理作用
  1. 周监二代,文理弥盛
  • 周公制定礼乐制度
  • 体现周朝文明发展
  • 为后世礼仪制度建设提供经验
  1. 再拜稽首,对扬休命
  • 臣子向帝王行三拜九叩大礼
  • 表达对帝王敬意与忠诚
  • 体现封建时代君臣关系
  1. 虽言笔未分,而陈谢可见
  • 尽管文字表达不清晰
  • 臣子仍能准确传达意思
  • 强调书面语言在沟通中作用
  1. 降及七国,未变古式
  • 战国七国时期仍遵循礼法
  • 说明封建礼仪深入人心
  • 影响秦汉统一后法制建设
  1. 文心雕龙·章表赏析
    (以下内容仅为部分示例,详细赏析需结合原文)
  • 结构严谨:章表作为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呈辞文体,其结构安排非常严格,符合封建礼仪规定。通过设置不同的称谓和礼节动作,展示了君臣之间尊卑有序的关系。
  • 言辞精炼:文中“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体现了作者对于言辞精炼的追求。在表述过程中,臣子们需要简洁明了地陈述事实,同时突出政绩和贡献,以便得到帝王的认可和奖赏。
  • 注重文化教育:章表不仅是一种官方文书,更是宣扬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工具。例如,“尧咨四岳,舜命八元”等典故的运用,体现了作者对于儒家经典文化的推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