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汉之辅,上书称奏。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奏者,进也。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

秦始立奏,而法家少文。观王绾之奏勋德,辞质而义近;李斯之奏骊山,事略而意诬:政无膏润,形于篇章矣。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儒雅继踵,殊采可观。若夫贾谊之务农,晁错之兵事,匡衡之定郊,王吉之劝礼,温舒之缓狱,,谷永之谏仙,理既切至,辞亦通辨,可谓识大体矣。后汉群贤,嘉言罔伏,杨秉耿介于灾异,陈蕃愤懑于尺一,骨鲠得焉。张衡指摘于史职,蔡邕铨列于朝仪,博雅明焉。魏代名臣,文理迭兴。若高堂天文,黄观教学,王朗节省,甄毅考课,亦尽节而知治矣。晋氏多难,灾屯流移。刘颂殷劝于时务,温峤恳恻于费役,并体国之忠规矣。

以下是对《文心雕龙·奏启》的逐句释义:

  1. 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汉之辅,上书称奏。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3] 奏者,进也。[4]
  • 释义:过去唐尧和虞舜的大臣们,他们通过陈述来表达意见;秦汉时期的辅助官员们,他们在上书时使用“奏”这个词汇。陈述政事、献上典仪、上报紧急情况、弹劾错误等行为,统称为“奏”。[5] “奏”在这里表示一种向上的沟通方式,即向上级汇报或建议。
  1. 秦始立奏,而法家少文。观王绾之奏勋德,辞质而义近;李斯之奏骊山,事略而意诬:政无膏润,形于篇章矣。[3] 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儒雅继踵,殊采可观。若夫贾谊之务农,晁错之兵事,匡衡之定郊,王吉之劝礼,温舒之缓狱,谷永之谏仙,理既切至,辞亦通辨,可谓识大体矣。[5]
  • 释义:秦国在秦朝初期开始设立“奏”这种文体,但当时法家很少用“文”来修饰语言。王绾的奏章强调功勋功德,言辞质朴而意义接近;李斯的奏章则涉及到骊山的修建,内容简略而意图不真实。由于缺乏真正的政治滋养,这些奏章在文章中呈现出来。从汉朝开始,奏章中常被称为“上疏”,儒家学者继续沿袭这一传统,他们的奏章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例如,贾谊的奏章关注农业问题,晁错的奏章涉及军事事务,匡衡的奏章主张郊祀,王吉的奏章鼓励礼仪,温舒的奏章处理狱事,谷永的奏章提出对于神仙的谏议。这些奏章的内容既深刻又通达,可以看出作者的宏观视角和大局观。
  1. 后汉群贤,嘉言罔伏,杨秉耿介于灾异,陈蕃愤懑于尺一。骨鲠得焉。张衡指摘于史职,蔡邕铨列于朝仪,博雅明焉。魏代名臣,文理迭兴。若高堂天文,黄观教学,王朗节省,甄毅考课,亦尽节而知治矣。晋氏多难,灾屯流移。刘颂殷劝于时务,温峤恳恻于费役,并体国之忠规矣。[5]
  • 释义:东汉时期有许多贤能之士,他们的建议和言论都值得赞赏,但未能得到有效采纳。杨秉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感到愤懑,陈蕃则在朝廷的文书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些人都有正直的性格,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张衡批评历史职务,蔡邕在朝中制定规章。这些都是魏晋时代的名臣,他们的文章和治理都各有特点。晋朝时期国难频繁,灾情不断发生。刘颂劝说当时的政务,温峤则在救灾役方面表现出深深的关切和同情。这些人都是国家忠诚的臣子和顾问。

《文心雕龙·奏启》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观点和情感,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社会风貌。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和政治文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