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爰咨谋”,是谓为议。议之言宜,审事宜也。《易》之《节卦》∶“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周书》曰∶“议事以制,政乃弗迷”。议贵节制,经典之体也。

昔管仲称轩辕有明台之议,则其来远矣。洪水之难,尧咨四岳,宅揆之举,舜畴五人;三代所兴,询及刍荛。春秋释宋,鲁桓预议。及赵灵胡服,而季父争论;商鞅变法,而甘龙交辩:虽宪章无算,而同异足观。迄至有汉,始立驳议。驳者,杂也,杂议不纯,故曰驳也。自两汉文明,楷式昭备,蔼蔼多士,发言盈庭;若贾谊之遍代诸生,可谓捷于议也。至如吾丘之驳挟弓,安国之辩匈奴,贾捐之之陈于珠崖,刘歆之辨于祖宗:虽质文不同,得事要矣。若乃张敏之断轻侮,郭躬之议擅诛;程晓之驳校事,司马芝之议货钱;何曾蠲出女之科,秦秀定贾充之谥:事实允当,可谓达议体矣。汉世善驳,则应劭为首;晋代能议,则傅咸为宗。然仲瑗博古,而铨贯有叙;长虞识治,而属辞枝繁。及陆机断议,亦有锋颖,而腴辞弗剪,颇累文骨。亦各有美,风格存焉。

周爰咨谋,是谓为议。议之言宜,审事宜也。《易》之《节卦》∶“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周书》曰∶“议事以制,政乃弗迷”。议贵节制,经典之体也。
解释:周朝的人广泛征求建议(周爰咨谋),这是为了议论事情(是谓为议)。议论的事情应该合于道理,审慎地考虑事情的实质。(《易》的《节卦》说:“君子要以制度来规定数目,议论德行。”《周书》说:“议事要用制度来控制,政治才能不迷惘”。)议论应该讲究节制,这就是经典中讨论事物的方法。

昔管仲称轩辕有明台之议,则其来远矣。洪水之难,尧咨四岳,宅揆之举,舜畴五人;三代所兴,询及刍荛。春秋释宋,鲁桓预议。及赵灵胡服,而季父争论;商鞅变法,而甘龙交辩:虽宪章无算,而同异足观。迄至有汉,始立驳议。驳者,杂也,杂议不纯,故曰驳也。自两汉文明,楷式昭备,蔼蔼多士,发言盈庭;若贾谊之遍代诸生,可谓捷于议也。至如吾丘之驳挟弓,安国之辩匈奴,贾捐之之陈于珠崖,刘歆之辨于祖宗:虽质文不同,得事要矣。若乃张敏之断轻侮,郭躬之议擅诛;程晓之驳校事,司马芝之议货钱;何曾蠲出女之科,秦秀定贾充之谥:事实允当,可谓达议体矣。汉世善驳,则应劭为首;晋代能议,则傅咸为宗。然仲瑗博古,而铨贯有叙;长虞识治,而属辞枝繁。及陆机断议,亦有锋颖,而腴辞弗剪,颇累文骨。亦各有美,风格存焉。
翻译:以前管仲称赞轩辕氏有明台这样的议事场所,那么他的议论就非常深远了。洪水灾害的时候,尧帝向四岳征求意见,舜帝命令五位大臣来辅佐自己。从夏、商、周到汉朝建立之初,都征求过普通百姓的意见。孔子在《春秋》中评论宋国的灭亡,鲁桓公对此事发表意见。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时,季孙凭自己的意见与争论;商鞅变法时,公孙龙和邓析辩论。虽然他们的观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值得一看的。直到汉代才有了“驳议”,也就是杂议,杂议不纯熟就叫驳议。从汉代开始,儒家学者们就注重礼仪制度,儒者们的言论充满了朝廷。像贾谊那样遍读诸子百家的人,可以说是议论能力很强的人。像吾丘寿衍那样的杂议,安国之人的辩论,贾捐之在珠崖发表意见,刘歆在祖宗问题上进行辩解;虽然他们的论述方式不同,但都能抓住主要问题进行论证。像张敏那样决断轻率,郭躬那样处理杀人事件时独断专行;像程晓那样驳斥有关学校的事情,司马芝那样批评货币的问题;就像何曾那样免除女子嫁人,秦秀定贾充的谥号。这些事实都很符合道理,可以说是达到议论的准则了。汉代善辩的人很多,应劭最为擅长;晋代善谈的人很多,傅咸是最有造诣的。然而仲瑗博学广闻,但他的文章却缺乏条理;长虞治理政事很有才能,但在写作时语言过于繁琐。像陆机那样善于发表意见,文章也有锋利的地方。但文章中的华丽词藻却没有删去,因此损害了文章的骨力。他们各有所长,风格各异,但都有可取之处。
赏析:本诗是一篇关于“论”与“议”的论文,它首先阐述了什么是“议”,接着通过引用历史上著名的“议”的例子来说明其重要性以及方法上的多样性,并进一步强调了在汉代时期“议”的兴盛和发展。整篇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既有对历史事例的详细分析,又有对“议”的本质的深入探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