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疏矣。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能复化。桓君山云∶“予见新进丽文,美而无采;及见刘扬言辞,常辄有得。”此其验也。故练青濯绛,必归蓝蒨;矫讹翻浅,还宗经诰。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夫夸张声貌,则汉初已极,自兹厥后,循环相因,虽轩翥出辙,而终入笼内。枚乘《七发》云∶“通望兮东海,虹洞兮苍天。”相如《上林》云∶“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入乎西陂。”马融《广成》云∶“天地虹洞,固无端涯,大明出东,入乎西陂”。扬雄《校猎》云∶“出入日月,天与地沓”。张衡《西京》云∶“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于蒙汜。”此并广寓极状,而五家如一。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
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疏矣。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能复化。桓君山云:“予见新进丽文,美而无采;及见刘扬言辞,常辄有得。”此其验也。故练青濯绛,必归蓝蒨;矫讹翻浅,还宗经诰。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这首诗的译文是:
今天才俊逸的文人,刻意学习文学,大多忽略汉代的文章,模仿宋代的文集,虽然古今都有所阅读,但距离古代却很遥远。青色是从蓝色中生长出来的,红色是从茜色中生长出来的,虽然超出了原本的本色,但不能再次变化。桓君山说过:“我看见新进的华丽文章,虽然很美但没有内涵;等到看见刘扬的言辞,常常会发现其中的真谛。”这就是他的经验之谈。因此,精炼青色和红色,一定要回归到蓝和茜;纠正歪曲和浅薄的说法,还是要回归到经典的教诲中。这样才能在质朴和文饰之间取得平衡,在高雅和通俗之间取得和谐,可以说可以谈论文学的变革了。
夫夸张声貌,则汉初已极,自兹厥后,循环相因,虽轩翥出辙,而终入笼内。枚乘《七发》云:“通望兮东海,虹洞兮苍天。”相如《上林》云:“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入乎西陂。”马融《广成》云:“天地虹洞,固无端涯,大明出东,入乎西陂。”扬雄《校猎》云:“出入日月,天与地沓”。张衡《西京》云:“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于蒙汜。”此并广寓极状,而五家如一。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
这首诗逐句释义如下:
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疏矣。
意思是:现在的才子们,都在努力学习文学,但他们大多忽略了汉代的文章,只学习宋代的文集,虽然古今都有所阅读,但距离古代却很远。
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意思是:青色是从蓝色中生长出来的,红色是从茜色中生长出来的,虽然超出了原本的本色,但不能再次变化。
桓君山云:“予见新进丽文,美而无采;及见刘扬言辞,常辄有得。”此其验也。
意思是:桓君山说:“我见过的新进华丽的文章,虽然很漂亮但没有内涵;等到看见刘扬的言辞,常常会发现其中的真谛。”这就是他的亲身经历。
故练青濯绛,必归蓝蒨;矫讹翻浅,还宗经诰。
意思是:因此,精炼青色和红色,一定要回归到蓝和茜;纠正歪曲和浅薄的说法,还是要回归到经典的教诲中。
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意思是:这样就能平衡质朴和文饰之间的关系,隐藏在高雅和通俗之间,可以说是可以谈论文学的变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