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矣。
是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唐歌在昔,则广于黄世;虞歌《卿云》,则文于唐时;夏歌“雕墙”,缛于虞代;商周篇什,丽于夏年。至于序志述时,其揆一也。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魏之篇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搉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澹,何则?竞今疏古,风昧气衰也。
诗句解读
- 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
- “夫”是古汉语的敬词。
- “设文之体”指文章的基本形式或结构。
- “有常”意味着这些格式和规则是固定的、不变的。
- “变文之数”则指的是文章形式的多样性和变化。
- 何以明其然耶?:
- 这是一个提问句式,用来引出下文的解释。
- 名理相因:
- 这里的”名理”指的是文章的内容和道理。
- “相因”意味着内容的相互关联和继承。
- 此有常之体也:
- “此”指代前面提到的“有常”。
- “有常之体”表示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具有固定性。
- 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
- “通变”指的是文章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 “无方”表示这种变化是没有固定模式的。
- “数”指文章的规律或结构。
- “酌”在这里意味着平衡或者调整。
- “新声”指的是新颖的风格和新的声音,即创新和变革的声音。
- 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
- “故”是一个转折连词,用来引出下文的解释。
- “骋”意为自由驰骋,比喻发挥无限的创造力。
- “饮”比喻汲取知识和灵感,源源不断。
- 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
- “然”是转折连词,用来引入下一句的解释或说明。
- “绠”指汲水的绳索,这里用来形容学识或知识的深度。
- “短”指知识或学问的不足。
- “衔渴”意指因为口渴而急切地想要喝水。
- “足疲者辍途”是指因为疲惫不堪而停止了旅行。
- 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
- “非”是否定连词,用于强调。
- “文理之数”指的是文章的形式和内容的逻辑结构。
- “尽”表示穷尽或达到极限。
- “乃通变之术疏耳”表示是因为通变的技艺不够熟练或不够深入。
- 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
- “论文”是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讨论和研究。
- “方”表示方法或途径。
- “譬诸草木”通过比较来类比说明。
- 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矣:
- “根干丽土”指的是树木的根系和树干生长在一起。
- “同性”表示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 “臭味晞阳”则是说气味(或味道)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变化。
- “异品”则表示不同种类或风格。
译文对照与赏析
译文对照:
文心雕龙·通变
设置文章的形式有一定的常规,文章变化的规则却没有一定的方向,如何能够解释清楚呢?所有的诗歌、散文、书信等,都是根据逻辑来表达内容的,这是有常规的文体;但文章的表达方式、气势等方面则需要灵活多变,这就是没有固定方向的规则。按照常规去表达内容,必须依赖已有的实据;根据灵活多变的规则来创作,就需要借鉴新的音调。因此,才能在无尽的道路中驰骋,在不断的源泉中汲取。然而,如果绳索太短,就会感到口渴,如果脚力疲劳,就会中途停止前行,这并不是文章的逻辑规则已经穷尽,只不过是灵活变通的技巧还不够娴熟罢了。所以,讨论写文章的方法就像对待草木,其根须与土壤紧密相连而本质一致,但其气味却在阳光照耀下有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品种。
赏析:
本文是《文心雕龙》中的一篇文章,主要探讨文章创作中的形式和变化问题。文中通过对古代诗歌、散文、书信等形式的分析,说明了文章形式有其固有的规则,而变化则需要根据新的音调来调整。作者通过比喻,将文章比作树的根须和土壤的关系,指出虽然根须与土壤的本质相同,但气味却会在阳光下发生改变。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文章形式的变化和多样性。同时,通过分析各种文体的特点和演变过程,进一步强调了文章创作的灵活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