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
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是以绘事图色,文辞尽情,色糅而犬马殊形,情交而雅俗异势。熔范所拟,各有司匠,虽无严郛,难得逾越。然渊乎文者,并总群势;奇正虽反,必兼解以俱通;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若爱典而恶华,则兼通之理偏,似夏人争弓矢,执一不可以独射也;若雅郑而共篇,则总一之势离,是楚人鬻矛誉楯,誉两难得而俱售也。
是以括囊杂体,功在铨别,宫商朱紫,随势各配。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宏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此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虽复契会相参,节文互杂,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诗句】
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
【译文】
情感和意境各异,文体和技巧也有各自的方法,没有哪一个不是通过情感来塑造形体,然后通过形体来确定气势。所谓气势,就是利用有利条件来制作。就像机器发射的箭直,溪流曲折水流湍急,这都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圆形的物体遵循几何体,它的气势是自我旋转的;方形的物体遵循直线体,它的气势是自我安定的:文章的体态、气势,就是这样而已。
【赏析】
本段主要讲述了“势”的概念,即在创作中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境和主题,选择合适的文体和技巧来实现艺术表达。强调了“势”的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情感的需要来塑造形象,二是根据形象的特点来确定风格。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重视内在情感与外在形式相结合的创作原则,以及注重作品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的艺术观。
【诗句】
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译文】
因此按照经典进行创作的,就进入典雅的风格;模仿《离骚》的作品,就会追求艳丽逸放的风格;表达思想内容简洁明晰的,往往缺少内涵;用词简练而辞义分明的,往往背离繁复的修辞。就像激射的水波不会激起涟漪,干枯的树木不会有阴影,这是自然形成的趋势。
【赏析】
此段进一步讨论了不同文体和技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强调了模仿经典可以引导创作趋向雅正,而过于追求艳丽则可能失去内涵。此外,还提到了简约风格的不足之处,即缺乏深度和层次感。这些观点都反映了对文学创作过程中平衡和和谐的追求。
【诗句】
是以绘事图色,文辞尽情,色糅而犬马殊形,情交而雅俗异势。熔范所拟,各有司匠,虽无严郛,难得逾越。然渊乎文者,并总群势;奇正虽反,必兼解以俱通;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若爱典而恶华,则兼通之理偏,似夏人争弓矢,执一不可以独射也;若雅郑而共篇,则总一之势离,是楚人鬻矛誉楯,誉两难得而俱售也。
【译文】
绘画的时候,色彩交织在一起,形态各异;写作的时候,文字充满情感,风格迥异。虽然各种样式都有其标准规范,但各自有专门的工匠负责,即使没有严格的规定,人们也很难超越这些限制。然而,真正的文人,应该能够概括和总结各种文体的特征和趋势;虽然奇偶对立,但一定要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才能全面掌握;虽然刚柔相反,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如果偏爱经典的同时厌恶华丽的装饰,那么片面地理解就无法达到全面的效果;如果追求典雅同时又追求通俗的,那么统一的原则就会被打破,正如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一样,称赞两者很难同时实现。
【赏析】
这一段继续探讨了不同文体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如何在创作中处理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强调了文人应当具备广泛的知识和全面的观察能力,能够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也能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传统。这种观点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