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宏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
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贞一,故夫人象义。义取其贞,无疑于夷禽;德贵其别,不嫌于鸷鸟;明而未融,故发注而后见也。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蜩螗以写号呼,浣衣以拟心忧,席卷以方志固:凡斯切象,皆比义也。至如“麻衣如雪”,“两骖如舞”,若斯之类,皆比类者也。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于是赋颂先鸣,故比体云构,纷纭杂遝,倍旧章矣。
【诗句】:
- 《诗》文宏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 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 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 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
- 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
【译文】:
- 《诗经》的内容深邃广博,包含了各种艺术手法,其中“毛公”的《诗经传》中特别提出了一种“兴体”。难道不是因为“风”和“赋”是相通的,“比”和“兴”又是明显的差异吗?所以“比”是指通过联想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法,而“兴”则是通过比喻、暗示等手法来表达情感。由于这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 “附理者”,就是那些直接描写事物的诗句,它们紧扣主题,通过事物的特点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例如,《诗经》中的“关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通过“雎鸠相和”的画面展现了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
- “起情者”,就是那些通过暗示、比喻等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诗句。例如,《诗经》中的“尸鸠贞一”,通过“尸鸠”这个意象,表达了对忠诚、专一的品质的赞美。
- “比则畜愤以斥言”,是通过比喻来表达愤怒情绪的一种手法。比如,屈原在《离骚》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将自己的情绪和思想通过形象的比喻展现出来。
- “兴则环譬以托讽”,是通过寓言、隐喻等手法来表达讽刺、批评之情的一种手法。例如,孔子在《春秋》中就采用了这种手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论,表达了对时政的不满和批评。
- 总之,诗歌的创作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手法,既要注重内容的表达,也要注重情感的抒发。
【赏析】:
这首诗主要探讨了诗歌创作中比兴手法的应用及其意义。比兴手法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比喻、暗示等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在这首诗中,作者首先解释了比兴手法的定义和作用,然后分别从“附理”、“起情”、“比”和“兴”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总结了比兴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意义。整首诗结构清晰,语言简洁明了,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