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宋玉《高唐》云∶“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此比声之类也;枚乘《菟园》云∶“焱焱纷纷,若尘埃之间白云”,此则比貌之类也;贾生《鵩赋》云∶“祸之与福,何异纠纆”,此以物比理者也;王褒《洞箫》云∶“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此以声比心者也;马融《长笛》云∶“繁缛络绎,范蔡之说也”,此以响比辩者也;张衡《南都》云∶“起郑舞,茧曳绪”,此以容比物者也。若斯之类,辞赋所先,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至于扬班之伦,曹刘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莫不织综比义,以敷其华,惊听回视,资此效绩。又安仁《萤赋》云“流金在沙”,季鹰《杂诗》云“青条若总翠”,皆其义者也。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焉。

《文心雕龙 · 比兴》
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宋玉《高唐》云∶“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此比声之类也;枚乘《菟园》云∶“焱焱纷纷,若尘埃之间白云”,此则比貌之类也;贾生《鵩赋》云∶“祸之与福,何异纠纆”,此以物比理者也;王褒《洞箫》云∶“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此以声比心者也;马融《长笛》云∶“繁缛络绎,范蔡之说也”,此以响比辩者也;张衡《南都》云∶“起郑舞,茧曳绪”,此以容比物者也。若斯之类,辞赋所先,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
译文:
《文心雕龙·比兴》是古代文学理论专著之一,它主要探讨了比和兴两种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比是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通过将两个性质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来突出某个特点或表达某种情感。兴则是兴起,即借助其他事物来引起对某一事物的联想或感受,它更侧重于引发读者的共鸣。
比的种类很多,可以喻于声、喻于貌、喻于心、喻于事等。比如宋玉在《高唐》中写楚王梦中见到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体态纤细,声音哀怨如同竽的声音一样悦耳动听。这是典型的比声的例子。枚乘在《菟园》中写一只鸟展翅飞翔的样子,其飞行的姿态犹如在空中飞舞的尘埃和白云之间的飘动。这也是一个比貌的例子。贾谊在《鵩赋》中写道国家的命运就像捆绑在一起的绳索一样危险。这是以物比理的例子。王褒在《洞箫》中写道这根箫吹出来的声音温柔而细腻,如同慈爱的父亲呵护自己的子女一样。这是以声比心的例子。马融在《长笛》中写道这口笛发出的声响繁复而连绵不绝,宛如范缜和蔡邕两位名家的笛声。这也是一个比响的例子。张衡在《南都》中描绘了一场郑国的舞蹈,演员们在表演时的动作轻盈如同细丝般柔软,仿佛丝绸在风中摇曳。这也是一个比容的例子。
比的种类有很多,既可以比声音、外貌,也可以比内心、事情等等。这些都是辞赋中所常用的修辞方法。然而,作者强调,虽然比的种类多,但最为关键的是要切合实际,如果比喻得过于牵强或者不贴切,反而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运用比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其真实性和恰当性,以免让文章显得华而不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