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姜桂因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学,能在天资。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有学饱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学贫者迍邅于事义,才馁者劬劳于辞情,此内外之殊分也。是以属意立文,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学褊狭,虽美少功。夫以子云之才,而自奏不学,及观书石室,乃成鸿采。表里相资,古今一也。故魏武称张子之文为拙,以学问肤浅,所见不博,专拾掇崔杜小文,所作不可悉难,难便不知所出。斯则寡闻之病也。

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扬班以下,莫不取资,任力耕耨,纵意渔猎,操刀能割,必裂膏腴。是以将赡才力,务在博见,狐腋非一皮能温,鸡庶必数千而饱矣。是以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众美辐辏,表里发挥。刘劭《赵都赋》云∶“公子之客,叱劲楚令歃盟;管库隶臣,呵强秦使鼓缶。”用事如斯,可称理得而义要矣。故事得其要,虽小成绩,譬寸辖制轮,尺枢运关也。或微言美事,置于闲散,是缀金翠于足胫,靓粉黛于胸臆也。

诗句:

夫姜桂因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学,能在天资。

译文:

就像姜和桂树的生长需要土壤,它们的辛辣来自天生的特质;文章的创作也依赖于学习,能够在天赋中得以体现。才能从内部自然生长,而学问则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来积累,有的人虽然饱学但才华匮乏,有的人则才思泉涌而学识贫乏。学识贫乏的人在处理事务上会艰难,才能匮乏的人在文辞上会感到辛苦,这是因为内外之间的差别。因此,在创作时,我们需要把心思集中在文字上,用笔去谋篇布局,才能成为文章的核心,学识则起到辅助作用;两者相互配合,才能写出光彩夺目的作品。如果只有才气而没有学识,即使有成就也会显得浅薄;相反,虽然学识渊博,如果没有才华,作品也不会出色。

赏析:

这首诗讨论了才与学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学识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诗中指出,“夫姜桂因地”,比喻天赋是与生俱来的,而“文章由学”,意味着文章的成就离不开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这种观点在当时的文学观念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鼓励人们不仅要有天赋,还要通过努力学习来完善自己的才华。

诗中提到的“学以外成”,“才外馁”,揭示了天赋与学识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学识作为基础,即使是天赋再高,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同样,没有天赋,即使学识再深,也难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这种观点对于后世的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他们在追求文学造诣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学识修养。

诗的最后一段进一步强调了学识与才能的结合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只有当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写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文章。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迅速,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