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引事乖谬,虽千载而为瑕。陈思,群才之英也,《报孔璋书》云∶“葛天氏之乐,千人唱,万人和,听者因以蔑《韶》、《夏》矣。”此引事之实谬也。按葛天之歌,唱和三人而已。相如《上林》云∶“奏陶唐之舞,听葛天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唱和千万人,乃相如推之。然而滥侈葛天,推三成万者,信赋妄书,致斯谬也。陆机《园葵》诗云∶“庇足同一智,生理合异端。”夫葵能卫足,事讥鲍庄;葛藟庇根,辞自乐豫。若譬葛为葵,则引事为谬;若谓庇胜卫,则改事失真:斯又不精之患。夫以子建明练,士衡沉密,而不免于谬。曹洪之谬高唐,又曷足以嘲哉!夫山木为良匠所度,经书为文士所择,木美而定于斧斤,事美而制于刀笔,研思之士,无惭匠石矣。

文心雕龙·事类

凡是使用旧的符合时机,不啻自其口出,引事乖谬,虽千载而为瑕。陈思,群才之英也,《报孔璋书》云∶“葛天氏之乐,千人唱,万人和,听者因以蔑《韶》、《夏》矣。”此引事之实谬也。按葛天之歌,唱和三人而已。相如《上林》云∶“奏陶唐之舞,听葛天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唱和千万人,乃相如推之。然而滥侈葛天,推三成万者,信赋妄书,致斯谬也。陆机《园葵》诗云∶“庇足同一智,生理合异端。”夫葵能卫足,事讥鲍庄;葛藟庇根,辞自乐豫。若譬葛为葵,则引事为谬;若谓庇胜卫,则改事失真:斯又不精之患。

译文:

文心雕龙 · 事类

凡是使用旧的符合时机,不啻自其口出,引事乖谬,虽然经过一千年仍然有瑕疵。陈思是群才之英,在《报孔璋书》中说:“葛天氏的音乐,千人一起唱歌,万人一起和声,听的人因此就贬低《韶》、《夏》了。”这是引事的真实错误。按照葛天的歌声来看,只有三个人唱和。司马相如在《上林赋》里说:“演奏陶唐氏的舞乐,听葛天的歌唱,千人一起唱歌,万人一起和声。”唱和的人数达到千万,这是司马相如的夸张。然而过度夸大葛天的歌声,把人数推高到三倍以上,这完全是凭空捏造,导致这种错误。陆机的《园葵》诗中写道:“庇护双脚的同一种智慧,生存方式的不同端点。”葵可以保护脚,这被用来批评鲍庄的行为;葛藤可以覆盖根部,这是乐府诗歌中的常用言辞。如果用葛来比喻葵,那么用事就是错误的;如果说保护胜过遮蔽,那么改动事实就会失去真实性:这就不仅仅是不精细的问题了。即使是子建(即曹植)这样的明练之士,士衡(即潘岳)这样的深沉之士,也难免会犯错误。曹洪对高唐的描写就不够高明,又怎么值得嘲笑呢!山木经过良匠加工后成为好木材,经典经籍被文人墨客选择并加以推崇,好的木材被斧头确定下来,美好的事物被刀笔确定下来。钻研思考的人,不会比工匠石匠差。

注释:

  • “文心雕龙”: 这是一篇关于文章写作技巧的文章名。
  • “事类”: 这里指文章的内容应与前文相似或相关联的事物,用以增强论述的连贯性和说服力。
  • “凡用旧合机”: 所有引用的旧事物都应该与新的语境相结合。
  • “自其口出”: 从某人口中说出,引申为某人自己的言论或行为。
  • “葛天氏之乐,千人唱,万人和”: 指的是远古时代葛天氏的音乐,人们共同歌唱和声。
  • “听者因以蔑《韶》、《夏》矣”: 听这首歌的人因此认为古代的《韶》和《夏》音乐不如葛天的乐曲。
  • “子建”: 指三国时期曹魏的文学家曹植,字子建。
  • “潘岳”: 指潘安,晋代著名的文学家、美男子,字安仁。
  • “相如”: 司马相如,西汉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画家和天文学家,字长卿。
  • “《上林》”: 指的是司马相如所作的《上林赋》。
  • “葛藤”: 植物名,常用于比喻某些事物的弱点或缺陷。
  • “乐豫”: 乐府诗歌的一种表达方式,此处用作修辞手法,暗喻某种行为或言论。
  • “不啻自其口出”: 不仅仅是从某人口中说出来的,强调的是某人的言论或行为。
  • “揆”和”谬”:“揆”在这里的意思是衡量、判断的意思,而”谬”是指错误、不实。
  • “经书”: 这里泛指古籍、经典书籍。
  • “研思之士”: 深入研究思考的人,指那些具有深度见解和思考能力的人。
  • “匠石”: 传说中的巧匠石公,这里用来比喻擅长雕刻的能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