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请夺彼矛,还攻其楯矣。何者?《易》之《文言》,岂非言文?若笔为言文,不得云经典非笔矣。将以立论,未见其论立也。予以为∶发口为言,属翰曰笔,常道曰经,述经曰传。经传之体,出言入笔,笔为言使,可强可弱。《六经》以典奥为不刊,非以言笔为优劣也。昔陆氏《文赋》,号为曲尽,然泛论纤悉,而实体未该。故知九变之贯匪穷,知言之选难备矣。
凡精虑造文,各竞新丽,多欲练辞,莫肯研术。落落之玉,或乱乎石;碌碌之石,时似乎玉。精者要约,匮者亦鲜;博者该赡,芜者亦繁;辩者昭晰,浅者亦露;奥者复隐,诡者亦曲。或义华而声悴,或理拙而文泽。知夫调钟未易,张琴实难。伶人告和,不必尽窕瓠之中;动角挥羽,何必穷初终之韵;魏文比篇章于音乐,盖有征矣。夫不截盘根,无以验利器;不剖文奥,无以辨通才。才之能通,必资晓术,自非圆鉴区域,大判条例,岂能控引情源,制胜文苑哉!
诗句与译文对应: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请夺彼矛,还攻其楯矣。何者?《易》之《文言》,岂非言文?若笔为言文,不得云经典非笔矣。将以立论,未见其论立也。予以为∶发口为言,属翰曰笔,常道曰经,述经曰传。经传之体,出言入笔,笔为言使,可强可弱。《六经》以典奥为不刊,非以言笔为优劣也。昔陆氏《文赋》,号为曲尽,然泛论纤悉,而实体未该。故知九变之贯匪穷,知言之选难备矣。
关键词注释:
- 文: 文章、文学作品的意思
- 笔: 写作工具,通常指毛笔
- 无韵者: 指没有押韵的文章
- 有韵者: 指有押韵的文章
- 理兼: 包含、涵盖
- 《诗》、《书》: 古代儒家认为最重要的两部著作,《诗经》和《尚书》
- 别目: 区别
- 近代耳: 近现代时期
- 颜延年: 古代的文学评论家
- 《易》之《文言》: 指《周易》中的《文言》部分,即《周易·文言传》
- 立论: 建立论证
- 经: 经典的、正统的
- 传: 解释、阐述经典的著作
- 出言入笔: 文章从言语出发,通过写作表达出来
- 九变之贯: 指文章中的变化多样
- 张琴实难: 弹琴(写作)确实很难
- 伶人: 表演者
- 初终之韵: 开始和结束的音韵
- 奥: 深奥
- 诡者: 奇诡曲折
- 调钟: 比喻文章的构思或调韵
- 魏文: 指三国时期的魏国文学家曹植
- 控引情源: 控制引导情感来源
- 大判条例: 对文章结构进行划分和归纳
- 圆鉴区域: 圆滑通达,能洞察一切
- 自非圆鉴区域,大判条例: 如果不是圆通通达、善于区分事物,又怎能控制引导情感来源,在文坛中胜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