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其不事浮浅,亦可知矣。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赞曰∶

洪锺万钧,夔旷所定。良书盈箧,妙鉴乃订。

流郑淫人,无或失听。独有此律,不谬蹊径。

这首诗是《文心雕龙》中的一篇,名为“知音”。诗中主要探讨了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创作过程。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及其相应的译文、注释和赏析:

翻译及注释:

第一段:”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在创作时情感驱动着文字的表达,而读者通过阅读来深入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 译文: 作者在创作时情感驱动着文字的表达,而读者通过阅读来深入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 注释: “缀文”,指作者的创作;“情动”,指创作时的原始情感;“辞发”,即文字的诞生和表达。“披文”指读者通过阅读文字来进入并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

第二段:”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沿着水流寻找源头,虽然隐秘但总会显现出来。尽管世道遥远无法看到其形象,但通过文字可以洞见其内心。)

  • 译文: 沿着水流去追寻源头,虽然隐蔽但是一定会显露出来。即使世道遥远也看不到具体的形象,但通过文字却能洞察到其内心。
  • 注释: “沿波”,比喻从源头开始追溯;“讨源”,探寻源头;“虽幽必显”,即使隐藏也会显现出来。“觇文”,指通过文字观察或了解他人的内心。

第三段:”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难道一篇文章足够深刻了吗?问题在于能否透彻地理解它。作者的志向在山水之间,他的情志体现在琴上,更何况是在笔下的文字呢,哪里还能隐藏道理呢?)

  • 译文: 难道一篇文章足够深刻吗?关键是要能够彻底理解它。作者的志向在山水之间,他的情志体现在琴上,更不用说在笔下的文字,哪里还能隐藏道理呢?
  • 注释: “成篇之足深”,指的是是否足够深刻;”患识照之自浅”,指的是理解的深度不足;”志在山水”,指作者的志趣在于山水之中;”琴表其情”,指琴乐可以传达和反映作者的情感;”形之笔端”,指文字;”理将焉匿”,指道理无处不体现。

第四段:”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所以,内心对道理的理解就像眼睛看物体一样,如果眼睛看得清楚,那么形状就不会被分割开来;如果心思敏锐,那么道理就不会不通。)

  • 译文: 因此,内心的理解就像眼睛看物体一样,如果眼睛看得清楚,那么形状就不会被分割开来;如果心思敏锐,那么道理就不会不通。
  • 注释: “故心之照理”,指内心的理解;”譬目之照形”,指比喻眼睛看物体一样;”目瞭”,形容眼睛看得清楚;”心敏”,形容心思敏捷。

第五段:”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其不事浮浅,亦可知矣。”(然而世俗之人往往被表象迷惑,因此他们总是被外表所迷惑而忽视内涵。这正是庄子嘲笑《折杨》《揉柏》的原因,而宋玉之所以伤感《白雪》。以前屈原曾经说:“文质疏内,众不知道我的异彩。”只有懂得欣赏的人才能发现美。扬雄自称:“心喜好深沉、博大、绝妙、美丽的文章。”他不追求表面的华丽,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 译文: 然而世俗之人往往被表象迷惑,因此他们总是被外表所迷惑而忽视内涵。这正是庄子嘲笑《折杨》《揉柏》的原因,而宋玉之所以伤感《白雪》。以前屈原曾经说:“文质疏内,众不知道我的异彩。”只有懂得欣赏的人才能发现美。扬雄自称:“心喜好深沉、博大、绝妙、美丽的文章。”他不追求表面的华丽,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 注释: “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雪》”, 引用《庄子·外物》中的故事来形容《折扬》和《揉柏》的音乐之美,以及《白雪》的凄清之美,讽刺了那些只注重音乐形式而忽略其内在情感的音乐。”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道余之异采” 是指屈原认为文章应该注重内容的丰富和内在的深度,而不是仅仅追求形式的华丽。”扬雄自称”: “心喜好沉博绝丽之文” 是指扬雄主张的文章应具有深沉、博大、绝妙、美丽等特质。”不事浮浅” 表示扬雄不追求表面的华丽。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学创作和鉴赏的深刻理解和见解。他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深厚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而不应仅仅追求外在的形式和华丽的词藻。同时,他也强调了只有那些真正懂得艺术的人才能真正欣赏和理解这些作品的内在价值。这种观点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和鉴赏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