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宣武对简文帝,不甚得语。废海西后,宜自申叙,乃豫撰数百语,陈废立之意。既见简文,简文便泣下数十行。宣武矜愧,不得一言。

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谢太傅于东船行,小人引船,或迟或速,或停或待,又放船从横,撞人触岸。公初不呵谴。人谓公常无嗔喜。曾送兄征西葬还,日莫雨驶,小人皆醉,不可处分。公乃于车中,手取车柱撞驭人,声色甚厉。夫以水性沈柔,入隘奔激。方之人情,固知迫隘之地,无得保其夷粹。

简文见田稻不识,问是何草?左右答是稻。简文还,三日不出,云:“宁有赖其末,而不识其本?”

桓车骑在上明畋猎。东信至,传淮上大捷。语左右云:“群谢年少,大破贼。”因发病薨。谈者以为此死,贤于让扬之荆。

诗句

  1. 世说新语 · 尤悔第三十三
  2. 桓宣武对简文帝,不甚得语。废海西后,宜自申叙,乃豫撰数百语,陈废立之意。既见简文,简文便泣下数十行。宣武矜愧,不得一言。
  3. 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4. 谢太傅于东船行,小人引船,或迟或速,或停或待,又放船从横,撞人触岸。公初不呵谴。人谓公常无嗔喜。
  5. 简文见田稻不识,问是何草?左右答是稻。简文还,三日不出,云:“宁有赖其末,而不识其本?”
  6. 桓车骑在上明畋猎。东信至,传淮上大捷。语左右云:“群谢年少,大破贼。”因发病薨。谈者以为此死,贤于让扬之荆。

译文

  1. 《世说新语》中有一则故事:桓宣武(即桓温)和简文帝(即简文帝萧纲)对话时,并不擅长表达思想感情。当废黜海西王(即简文帝的哥哥)之后,应该亲自陈述理由,于是他事先准备了许多言辞,表达了自己废立帝位的意图。等到与简文帝见面后,简文帝哭泣了几十行,桓宣武感到很惭愧,一句话也没说。
  2. 后来桓温躺床上说话,说他因为这件事感到非常寂寞,恐怕会被汉文帝(即汉文帝刘恒)和唐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笑话。
  3. 然后他勉强站起来坐下说道:“既然无法留下美名给后世,那么也不值得在历史上留下污点呢?”
  4. 谢太傅(即谢安)在东晋时期乘坐船只出行,有一个仆人不小心把船开到了水边,一会儿快一会儿慢的,一会儿停下来一会儿继续行驶。然后又把船放开去横冲直撞,撞到了岸边。谢太傅最初并没有责怪那个仆人。人们都认为谢太傅总是没有发怒也没有高兴的时候。
  5. 有一次简文帝见到田间的稻子不认识是什么,问左右的人是什么东西。左右的人说这是一种稻谷。简文帝回来后,三天都没有出来,他说:“难道我依赖的是稻壳(稻壳),却不知道稻粒吗?”
  6. 桓温曾经在上明打猎。东晋朝廷派来了一个使者,报告说在淮水上取得了胜利。桓温对身边的人说:“一群年轻人打败敌人,真是令人欣慰啊!”说完,就因病去世了。人们认为他这样死去比让杨州(今江苏镇江)的桓谦等人投降更好。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几段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互动。通过这些事件,作者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不同态度和反应。

第一段描述了桓温与简文帝的对话,以及他因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而产生的自卑感。这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状态和他们在政治上的无力感。

第二段则通过描述谢太傅在船上与仆人的互动,展示了一个官员在面对下属犯错时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这个细节揭示了谢太傅宽容大度的性格特点,但也暴露了他对小事情过于宽容的问题。

第三段讲述了简文帝对田间稻子的认识错误和由此引发的感慨,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失态和对小事的忽视。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物的敏感性和细腻的情感体验。

最后一段则是关于桓温晚年的生活和他临终前的思考。这段文字通过对桓温生前的事迹和他去世时的感慨的描述,展现了桓温的人生哲学和他对权力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对于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人物性格的分析,展示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文学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