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颙,字仲若,谯郡铚人也。父逵,兄勃,并隐遁有高名。颙年十六,遭父忧,几于毁灭,因此长抱羸患。以父不仕,复修其业。父善琴书,颙并传之,凡诸音律,皆能挥手。会稽剡县多名山,故世居剡下。颙及兄勃,并受琴于父。父没,所传之声,不忍复奏,各造新弄,勃五部,颙十五部。颙又制长弄一部,并传于世。中书令王绥常携宾客造之,勃等方进豆粥,绥曰“闻卿善琴,试欲一听”不答,绥恨而去。
桐庐县又多名山,兄弟复共游之,因留居止。勃疾患,医药不给。颙谓勃曰“颙随兄得闲,非有心于默语。兄今疾笃,无可营疗,颙当干禄以自济耳”乃告时求海虞令,事垂行而勃卒,乃止。桐庐僻远,难以养疾,乃出居吴下。吴下士人共为筑室,聚石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乃述庄周大旨,著《逍遥论》,注《礼记•中庸》篇。三吴将守及郡内衣冠要其同游野泽,堪行便往,不为矫介,众论以此多之。
诗句
- 戴颙,字仲若:描述人物的字和名。
- 谯郡铚人也:地理位置及人物籍贯。
- 父逵,兄勃:提及父亲和哥哥的名字。
- 并隐遁有高名:表明他们因高洁的德行而闻名。
- 颐年十六,遭父忧:说明人物的年龄和父亲逝世的时间。
- 几于毁灭,因此长抱羸患:描述了父亲的去世给戴颙带来的影响,他长期患病。
- 以父不仕,复修其业:戴颙继承了父亲的事业。
- 父善琴书:强调父亲在音乐和书籍方面的能力。
- 皆能挥手:指戴颙对音乐的精通,能够随意演奏。
- 会稽剡县多名山:指出剡县有多处名山。
- 中书令王绥常携宾客造之:王绥是中书令,经常带客人来访戴颙。
- 勃等方进豆粥,绥曰‘闻卿善琴,试欲一听’不答,绥恨而去:戴颙的父亲生病时,王绥带着客人来看望,想听戴颙的琴声。但戴颙没有回答,王绥生气地离开了。
- 遂告时求海虞令:戴颙请求担任海虞县令。
- 事垂行而勃卒:海虞县令的事情即将完成,但他的父亲突然去世。
- 乃出居吴下:因为无法继续任职,戴颙搬到了吴地(今江苏苏州)。
- 吴下士人共为筑室:当地的士人共同帮助戴颙建造房子。
- 聚石引水,植林开涧:描述他们的住宅环境。
- 少时繁密,有若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住所变得非常繁茂,就像自然一样。
- 述庄周大旨,著《逍遥论》:戴颙撰写了《逍遥论》。
- 注《礼记•中庸》篇:对《礼记》中的《中庸》篇进行了注解。
- 三吴将守及郡内衣冠要其同游野泽,堪行便往:三吴地区的太守和郡内的名士邀请戴颙一起去野外游玩,他欣然前往。
译文
戴颙,字仲若,谯郡铚人。他的父亲逵,哥哥勃,都是隐居的人,名声很高。戴颙十六岁那年遭遇父亲去世的打击,几乎崩溃,因此一直饱受折磨。由于父亲没有做官,戴颙又重新恢复了学业。他的父亲擅长琴和读书,戴颙也继承了下来,能够随手弹奏各种音律。会稽县剡县有许多名山,因此戴颙和他的哥哥就在那里居住。戴颙和他的哥哥从父亲那里学会了弹琴,父亲去世后,他们不忍心再弹琴,各自创造了新的演奏方式。戴颙创造了十五种不同的琴曲,而他哥哥勃则创造了五种不同的琴曲。戴颙又创作了一首长曲子,传给了世人。
中书令王绥经常带着客人们来拜访他,而勃等人正在煮豆粥的时候,王绥说:“听说你善于弹琴,我特地来听一听。”但没有回应,王绥便生气地离开了。
桐庐县也有很多名山,兄弟俩于是一同游览。后来,勃生病了,医药无法治疗。戴颙对勃说:“我跟随哥哥闲散,并非有意隐瞒病情。现在哥哥病重,我们无法寻求医治,我只能通过谋求官职来谋生。”于是向朝廷请求担任海虞县令,但事情即将完成时,勃却去世了,他便停止了这次请求。桐庐偏远偏僻,难以养病,于是他移居到了吴地。吴地的士人和百姓一起为他建造房屋,收集石头引来水源,种植树木开辟小溪,不久这些地方变得繁茂如同自然景观。于是,戴颙叙述了庄周的思想精髓,撰写了《逍遥论》,还注解了《礼记·中庸》篇。
三吴地区的官员以及郡内的贵族们多次邀请戴颙和他们一起去田野里游玩,只要条件允许,他就欣然前往。他不拘泥于形式,众人也因此称赞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