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求焉!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时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东西二林长老凑,朗,满,晦,坚等凡二十又二人,具斋,施茶果以乐之。因为草堂记。
以下是对《庐山草堂记》的逐句释义及其赏析。
诗句:
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
译文:回想我从幼年到老年,如同白屋和朱门一般,凡我所停留之处,即使是短暂的一日或两日,都会在覆满泥土的地方筑起平台,将拳头大小的岩石堆积成山,环绕流水形成池塘,我对山水的喜爱如此深重。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
译文:有一次我因病体困顿而地位低下的时候,来到这个江郡担任地方长官,郡守对我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庐山以灵秀的美姿欢迎我。这是上天给予我机会,大地让我有所依靠,最终我获得了所喜爱的山水,又何必追求什么呢?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
译文:还因为我身陷冗员之职,我的积劳未尽,或者去或者回来,未能安享宁静的时光。等到以后我的弟弟妹妹们结婚,司马先生年满退休年龄。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译文:清澈的泉水、洁白的石头,确实听到了这句话!
赏析:
本篇是一篇游记,记述诗人在庐山修建草堂的缘起、经过及所见景物。文章开头直接切入主题,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秀丽景色及其独特的自然美。接着,作者叙述了自己因身体原因无法长期居住于庐山,以及被郡守以宽容态度相待的经历,体现了自己对自然环境的喜爱以及与当地官员的良好关系。
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与庐山山水之间的深厚情感。他不仅描述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对官场的无奈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整篇文章流露出一股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情怀。
文章结构紧凑有序,语言流畅自然,充满了诗意。通过精细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庐山之中,感受到那份静谧与和谐。同时,文章中蕴含的哲理也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白屋”和“朱门”分别象征着贫贱与富贵;“清泉白石”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清高与纯洁。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语言使得全文更加深刻且引人入胜。
在修辞方面,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写法,将山川湖泊赋予生命,使其成为能够感受喜怒哀乐的有情之物。这种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文章不仅是对庐山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考。它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之美,同时也要反思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对庐山的描述和对人生感悟的思考,文章传达了一种回归自然、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理念。
《庐山草堂记》不仅仅是一篇记录个人经历的游记,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哲理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以细腻优美的笔触勾勒出庐山的自然风光,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对庐山草堂这一具体场景的描绘,文章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精神家园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