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处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注释
1 自我从宦游:从宦,即做官。游,行走、旅行。
- 七年在长安:长安,古都名,今西安市。
- 所得惟元君:元君,此处指诗人朋友元稹。
- 乃知定交难:定交,指结为知己的朋友。
- 山上苗:山上的草,比喻人的品质。
- 径寸无岁寒:径寸,一寸长。岁寒,形容人品德高尚,不受世俗影响。
- 要津水:要津,指重要的地方或职位。
- 咫尺有波澜:咫尺,非常近的距离。波澜,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 之子异于是:之子,对年轻人的称呼。异是不同于其他人的意思。
- 久处誓不谖:谖,忘。长时间相处而不改变初衷。
- 无波古井水:无波,没有波澜。
- 有节秋竹竿:节,节气,这里比喻人的节操。
- 一为同心友:同心,心意相通。
- 三及芳岁阑:芳岁,美好的年华。阑,结束。
- 花下鞍马游:鞍马,骑马。
- 雪中杯酒欢:酒,泛指饮酒。
- 衡门相逢迎:衡门,古代简陋的住所,也指隐居生活。
- 不具带与冠:具,具备。带和冠,指帽子和腰带,古人用以表示礼貌。
- 春风日高睡:春,春天。日高,太阳高照。
- 秋月夜深看:夜深,深夜。
- 不为同登科:同登科,一起考取功名。
- 不为同署官:同署,一同工作或办公。
- 所合在方寸:所合,彼此契合。
- 心源无异端:心源,内心。异端,不同的道路或思想。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写给其友元稹的一首赠诗,表达了两人深厚的友谊和坚定的人生信念。全诗以“赠元稹”作为开篇,直接点明了赠诗的对象和目的,即表达对友人的敬爱之情。
首联“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描述了自己从政的经历,七年的时间都在长安度过。长安作为当时的都城,也是政治的中心,诗人通过在这里的宦游经历,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自己的政治立场。
第二联“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表达了诗人对元稹的赞赏和尊敬,认为元稹是难得的知己。这一句也暗示了结交朋友的不易,强调了真挚友谊的可贵。
第三联“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和第四联“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分别从自然现象和个人品质两个方面来说明朋友之间应该像山中的草木一样坚贞不变,或者像江河中清澈的水一样纯洁无暇,但同时也要有应对世事变迁的韧性和智慧。
第五联“之子异于是,久处誓不谖。”进一步强调了元稹与众不同的品质,即使在长久的相处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
第六联“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借用古井水和秋竹竿的形象,比喻元稹的品行端正和坚韧不拔。
第七联“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表达了与元稹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的喜悦,以及这种关系的长久性(芳岁阑)。
第八联“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展现了与元稹共度美好时光的场景,无论是在花下骑马游玩还是在雪中喝酒欢笑。
第九联“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描绘了与元稹相见时的情景,无需过多的礼节和装饰(不具带与冠),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朴素的生活态度。
第十联“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通过描述自己在春风和秋月下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最后两句“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总结了与元稹相交的原因,并非因为相同的仕途和官职,而是因为他们的心志相通(所合在方寸)。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元稹性格、行为和人生态度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和谐的友情画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