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政初荒,越天旱不已。
风日燥水田,水涸尘飞起。
国中新下令,官渠禁流水。
流水不入田,壅入王宫里。
馀波养鱼鸟,倒影浮楼雉。
澹滟九折池,萦回十馀里。
四月芰荷发,越王日游嬉。
左右好风来,香动芙蓉蕊。
但爱芙蓉香,又种芙蓉子。
不念阊门外,千里稻苗死。
杂兴三首
越国政初荒,越天旱不已。风日燥水田,水涸尘飞起。国中新下令,官渠禁流水。流水不入田,壅入王宫里。馀波养鱼鸟,倒影浮楼雉。澹滟九折池,萦回十馀里。四月芰荷发,越王日游嬉。左右好风来,香动芙蓉蕊。但爱芙蓉香,又种芙蓉子。不念阊门外,千里稻苗死。
注释
- 越国政初荒:描述越国的政事开始变得荒凉,国家治理出现问题。
- 越天旱不已:持续不断的干旱天气,使越国面临严重的自然危机。
- 风日燥水田:由于长时间的干旱和烈日,田地里的水分已经严重不足,导致土壤干燥。
- 水涸尘飞起:田地里的积水已经完全干涸,尘土飞扬起来,景象十分凄惨。
- 国中新下令:国家发布了新的命令或政策。
- 官渠禁流水:政府下令禁止任何形式的水流通过官渠系统。
- 流水不入田:禁止水流进入农田灌溉,以防加剧旱情。
- 壅入王宫里:将多余的水流引导到皇宫中。
- 馀波养鱼鸟:剩余的水波带动了周边的水域,为鱼和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
- 倒影浮楼雉:水面上反射出的影像让远处的楼宇显得更加清晰。
- 澹滟九折池:水池因为水的流动产生了九折(弯曲)的形状。
- 萦回十馀里:池塘的水面环绕着十多里的距离。
- 四月芰荷发:在四月时节,荷花开始绽放。
- 越王日游嬉:指的可能是越国的君王在此时开始了他的游览活动。
- 左右好风来:形容君王身边的气氛非常舒适。
- 香动芙蓉蕊:花香四溢,让人感觉像是闻到了芙蓉的香味。
- 但爱芙蓉香:仅仅喜欢芙蓉花的香气。
- 不念阊门外:不考虑城外的情况。
- 千里稻苗死:暗示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整个地区的庄稼都会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赏析
《杂兴三首》是宋代诗人郑獬的作品,其中“杂兴三首”描绘了一幅越国因连年干旱而面临严重危机的画面。这首诗不仅生动地描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还反映了社会政治状况及个人情感的交织,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第一联:“越天旱不已”
- 环境描写:通过“越天旱”直接点出越国遭遇连续的干旱灾害,展现了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现状。
- 情感表达:反映出诗人对这种自然现象的不满与忧虑,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脆弱性。
第二联:“风日燥水田,水涸尘飞起”
- 生态变化:强烈的日照和干燥的气候导致了水源减少,土地变得干燥。
- 视觉冲击:描述水田变成了尘土飞扬的景象,增强了文本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达效果。
第三联:“国中新下令”
- 社会背景:新的政治命令可能意味着国家正试图解决或缓解旱情带来的影响。
- 策略分析:这也可能是政府尝试采取的一些措施,以恢复农业生产。
第四联:“官渠禁流水”
- 行政措施:政府采取了行政手段,限制水流以防止水资源的进一步流失。
- 后果考虑:这一举措可能会加剧旱情,需要权衡利弊后谨慎实施。
第五联:“流水不入田”
- 自然规律:这是由前述的极端天气条件导致的必然结果,体现了自然界的无情。
- 农业影响: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迫使人们寻找替代品如种植其他作物等。
第六联:“壅入王宫里”
- 象征意义:将额外的水源引入皇宫,可能象征着资源从普通民众转移至上层的权力中心。
- 政治隐喻:这样的行为可能暗示了当时某些政治权力的集中和分配问题。
第七联:“余波养鱼鸟”
- 生态平衡:虽然水资源减少,但仍然有部分水能够养活鱼和其它生物,展示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 生态启示:提醒人们即使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也需要关注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持。
第八联:“倒影浮楼雉”
- 自然和谐:水面的倒影与远方的建筑相互映衬,增添了诗中的自然美。
- 审美体验:通过细腻的笔触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第九联:“澹滟九折池”
- 景观描述:通过“澹滟”这一形容词,形象地描绘了池塘水面的动态美。
- 感官体验: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水中涟漪和光影的变化,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第十联:“萦回十馀里”
- 空间延展:表达了池塘广阔、连绵不断的美丽景致。
- 空间感知:通过具体的长度描述,增强了读者对场景空间感的想象。
第十一联:“四月芰荷发”
- 季节变换:点明了时间已经进入初夏,植物生长的季节。
- 生机勃勃:荷花作为夏季的代表,其盛开预示着自然的复苏和繁荣。
第十二联:“越王日游嬉”
- 帝王活动:描绘了越王在此时进行的活动,可能是为了享受夏日的宜人景色或是寻求心灵的放松。
- 政治寓意:可能暗示了国王在面对国家危机时的某种逃避现实的心态。
第十三联:“左右好风来”
- 氛围营造:这句诗营造了一种舒适的氛围,可能与君王的休闲活动有关。
- 心理描写:反映了君王对当前环境的满意和内心的愉悦感受。
第十四联:“香动芙蓉蕊”
- 嗅觉描绘:通过“香动芙蓉蕊”,传达了香气浓郁的感觉,增强了诗意的感官体验。
- 象征意义:芙蓉花常被用来象征高洁和美好,此处可能也暗含着某种道德或理想的象征意义。
第十五联:“但爱芙蓉香”
- 感情倾向:诗人明确表达了自己对芙蓉花的喜爱之情,显示了个人的审美偏好。
- 情感寄托:可能反映了诗人希望保持内心的纯洁和高雅的愿望。
第十六联:“不念阊门外”
- 地理距离:这里的“阊门”指的是城门,可能暗示了诗人对外部世界或远方的关注程度较低。
- 心境表达:反映了诗人可能较为专注于当前的环境或正在经历的事情,缺乏对外界事务的过度关注。
第十七联:“千里稻苗死”
- 粮食危机:指出了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大片农田因干旱而面临死亡的威胁。
- 社会影响:这不只是对农作物的影响,也是对人民生活和经济的巨大打击。
第十八联:“阊门外”
- 地理位置标识:明确指出了诗人所处的具体位置是在越国境内。
- 空间定位:为理解整个故事提供了一个地理上的背景框架,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诗歌的空间关系。
通过对《杂兴三首》逐句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诗人郑獬巧妙地利用语言和意象构建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世界。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对社会现状和个人情感的一种反思和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