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
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
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
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
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
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
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
优游两不断,盛业日已衰。
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
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
寄言为国者,不得学天时。
寄言为臣者,可以鉴于斯。

【注释】

读汉书:指阅读《汉书》这部历史书。

禾黍(shǔ):谷类作物,泛指农作物。

稂莠(láng yǒu):杂草,泛指非正当的势力。

雨来(yǔ lái):春天雨水滋润万物,使禾苗、庄稼生长。

霜降:秋季,天气转凉,霜降即指秋霜降临。

草木:指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

区别:区分。

荣枯:草木生长茂盛时叫“荣”,凋敝衰败时叫“枯”。

无乃:莫非,大概是。

小人:品德低劣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两断不: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都不要。

天时:自然规律或时机。

元成纪:西汉成帝、哀帝时期的史书,记载当时的政治状况。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借《汉书·艺文志》对儒法两家评论的引语,说明人君不可偏信任人,而应善于用人,否则就会像汉成帝、哀帝那样,既重用儒学,又信任方术家,结果导致朝政混乱;又如汉末之奸佞,既信忠臣,又信邪臣,结果导致朝廷腐败。全诗语言简练明快,议论深刻透彻。

首联“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是说禾黍和野草都是雨后生长的,但它们的性质不同,因此不能等同看待,不能混淆是非。

颔联“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是指良善与邪恶,如同春雨后的花和秋天的果一样,都是同日生长的,但它们的性质不同,因此不能等同看待,不能混淆是非。诗人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了人君不可偏信任人的道理。

颈联“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是说草木既然有不同的特性和命运,那么人君就应该善于辨别善恶,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乱用人才。

尾联“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是说天地之间有其自然的法则和秩序,人君应该遵循这个法则和秩序,而不是违背它。诗人在这里再次强调了人君不可偏信任人的观点。

中间四句从反面论述了人君不可偏信任人的道理。诗人认为,如果人君过分相信儒家的学说,那么就会重用那些虚伪的儒生和奸佞的大臣,从而破坏国家的纲纪和法制。如果人君过分相信道家的学说,那么就会轻信那些荒诞不经的方士和术士,从而危害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尾联“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是说可悲的是那些奸佞小人最终导致了国家覆灭的命运。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那些奸佞小人的愤怒和谴责。

这首诗通过对《汉书·艺文志》对儒法两家评论的引语的运用,阐述了人君不可偏信任人的道理。诗人通过比喻、对比、议论等手法,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