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予读旧史,遍睹汉世君。
武皇实稽古,建兹百代勋。
号令垂懋典,旧经备阙文。
西巡历九嶷,舳舻被江滨。
勒兵十八万,旌旗何纷纷。
朅来茂陵下,英声不复闻。
我行岁方晏,极望山河分。
神光终冥漠,鼎气独氛氲。
揽涕步脽上,登高见彼汾。
雄图今安在,飞飞有白云。
【译文】
我读《史记》,遍览汉朝的史实,武皇帝确实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建立这百代的功勋。
他下令颁布的法令都记载在历史里,但旧的经书里并没有这些内容。
他曾西巡到九嶷山,船只沿着江边行驶。
他率领十八万军队,旌旗飘飘。
后来来到茂陵下,英名不再有人知晓。
我出行的时候,天色已经晚了,极目远望,山河被分成了两段。
神光终究是冥冥之中,鼎气独自飘荡。
我在土山上涕泪纵横,登上高处,看见那汾河。
宏伟的蓝图如今在哪里?只留下白云。
【赏析】
《汾阴后土祠》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共八句,每句五字,押韵严谨,意境高远。此诗描绘了汉武大帝巡视天下的壮丽景象,抒发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情。
前四句写汉武帝巡幸天下的情景。首两句点出“读《史记》”的时间和对象,即汉武帝,同时点明武帝所行之事,为下面具体描写作铺垫。“遍睹汉世君”一句,总揽古今,说明武帝的威德及功绩。“武皇”,指汉武帝刘彻,他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英明君主,他在位期间,推行文景之治,使国家富强,百姓安乐,开创了中国历史的一个辉煌时期。《汉书·武帝纪赞》:“孝武之兴,承平之时也。”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稽古”,稽考古代典籍。“建兹百代勋”,建立百世的功勋。“百代”,泛指后世;“勋”,功勋,功绩。这句意思是说汉武帝不仅建立了千古不朽的伟大业绩,而且也给后世子孙树立了典范,成为万世传颂的楷模。“号令垂懋典”以下三句,写汉武帝巡视天下时的情形。“垂”,流传、遗留;“懋”,大;“典”,法度、规范。这几句的意思是:汉武帝的命令一直流传着,其留下的法度、规范一直存在。“号令”,这里指汉武帝的诏令;“垂”,流传、遗留;“懋”,大;“典”,法度、规范。这是说汉武帝颁布的诏令一直流传下来,其留下的法度、规范一直存在。“旧经”,指《史记》等古代文献。“备阙文”,即《史记》中有关汉武帝事迹的内容,有遗漏之处。“西巡历九疑”四句,写汉武帝巡视天下的经过和情景。“西巡”,指汉武帝巡视天下的足迹遍及西方各地。“九疑”,山名,在今湖南零陵县南。相传尧舜时代,舜南巡至此,见舜二妃悲泣于九疑山间,遂葬于此,因名。“舳舻被江滨”三句,写汉武帝巡视天下的船队到达长江边的情景。“舳舻”,船桨和船尾相接,形似长龙,故称。“被”通“暨”,至也。“江滨”,指长江岸边。《史记·武帝纪》载:“(元光)六年,齐人上疏言‘东越隙天子,窃发兵相攻。’上使严助风谕丞相弘曰:‘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若亲童子焉。’”可见汉武帝曾多次巡视四方,而这次巡视是第一次到达长江边。“勒兵十八万”三句,写汉武帝巡视天下的军队之多。“勒兵”,部署兵力;“十八万”,指武帝所率的大军;“旌旗”,指旗帜;“何纷纷”,形容旗帜众多,纷纭杂沓。这里既写出了军队的庞大,也表现了气势的磅礴。“朅来”两句,写汉武帝巡视天下到达茂陵下的情景。“朅来”,犹言到来;“茂陵”,汉武帝的陵墓;“英声”,指英雄的业绩;“不复闻”,不再听到。这里是说汉武帝的英雄业绩已听不到任何声音了。“我行岁方晏”四句,写汉武帝巡视天下的情景。“行”,指行动;“岁方晏”即岁末;“山河分”,比喻国土被分裂;“冥漠”同“溟漠”,“溟漠”本指海雾或浓雾弥漫的样子,这里指昏暗无光;“鼎气”,指朝廷的权威、尊严之气;“氛氲”,亦作“氛氤”,指云雾缭绕的样子。这里借云气来喻朝廷的权威、尊严之气。“揽涕步脽上”三句,写汉武帝巡视天下的情景。“揽涕”,擦去眼泪;“步脽”,登台或登上高台;“汾”,指汾阴后土祠。这几句的意思是:我行走在归途中,天色已晚,极目远望,只见国土被分裂,朝廷的权威、尊严之气也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云雾缭绕的天空。“雄图今安在”三句,写汉武帝巡视天下的情景。“雄图”,雄伟的抱负;“今”指现在;“有白云”,意谓现在还有谁能够实现这个雄图伟业呢?“飞飞”二字,用得极为生动形象。它既表现出诗人对汉武帝的敬仰之情,又流露出诗人对汉武帝巡视天下后所剩残存势力的担忧与忧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