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求贤未识真,欲将毛遂比常伦。
当时不及三千客,今日何如十九人。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公子求贤未识真:
- 公子求贤:指高拯,一位有才华的青年。
- 未识真:未能真正识别或赏识到他的才能和价值。
- 译文:高拯在寻求贤才时,却未能发现真正的人才。
- 欲将毛遂比常伦:
- 毛遂: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以智慧和勇气帮助其实现外交成功。
- 比常伦:比喻想要通过比较来寻找合适的人选。
- 译文:他试图通过与其他人的比较来找到合适的人选。
- 当时不及三千客:
- 当时:指的是古代科举考试时的场景,竞争激烈。
- 三千客:指的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众多考生。
- 译文:当时的竞争非常激烈,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多达三千人。
- 今日何如十九人:
- 今日:现在的意思。
- 何如十九人:与之前的三千人相比,现在的录取名额减少到了十九人。
- 译文:现在的情况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录取的人数减少了。
赏析:
这首《及第后赠试官》是唐代诗人高拯的作品。诗中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科举制度的对比,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选拔人才制度的看法和感慨。高拯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引起人们对于古代科举制度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代社会人才选拔机制的思考。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高拯作为诗人的才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