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蟆虽水居,水特变形貌。
强号为蛙蛤,于实无所校。
虽然两股长,其奈脊皴疱。
跳踯虽云高,意不离泞淖。
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
周公所不堪,洒灰垂典教。
我弃愁海滨,恒愿眠不觉。
叵堪朋类多,沸耳作惊爆。
端能败笙磬,仍工乱学校。
虽蒙句践礼,竟不闻报效。
大战元鼎年,孰强孰败桡。
居然当鼎味,岂不辱钓罩。
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
常惧染蛮夷,失平生好乐。
而君复何为,甘食比豢豹。
猎较务同俗,全身斯为孝。
哀哉思虑深,未见许回棹。

【注释】

虾蟆:蛤蟆。

水居:在水中居住。

强号:硬叫。蛙蛤:蝌蚪。

股长:两腿伸长。

奈:无奈。

跳踯(zhí):跳跃。

鸣声相呼和:叫声互相应和。

周公:周代的贤君,这里指柳宗元。

周公所不堪:周公尚且不能忍受。

洒灰垂典教:洒上灰尘以示惩戒。

我弃愁海滨:我将抛弃愁苦隐居海滨。

叵堪:难以忍受。朋类:朋友。

沸耳作惊爆:嘈杂喧闹如同爆炸。

端能败笙磬:竟然能够扰乱音乐。

句践(quàn):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尊称。

鼎味:烹饪时火候的味道。

辱钓罩:玷污钓钩的网罩。

下喉:吞下。

染蛮夷:被蛮夷所污染。

比豢豹:比喻吃野兽。

猎较务同俗:狩猎比赛要与世俗相同。

全身:保全身体。

哀哉:可惜啊!

许回棹:允许回到船上休息。

许,允许;回棹,船桨,泛指船。

【赏析】

此诗是一首寓言体讽刺诗,借写食虾蟆,暗刺柳宗元。诗中以“虾蟆”作为喻象,从不同方面来讽刺柳宗元的政治态度、行为举止以及他的生活作风等。

首句“虾蟆虽水居”,点出虾蟆生活的特点。次句“水特变形貌”,说明虾蟆虽然生活在水中,但形体却发生了变化,这是在说柳宗元在政治斗争中,虽然身处官场之中,但却改变了自己的面目。

接着三、四句用“强号为蛙蛤,于实无所校”,进一步说明柳宗元在政治上的丑态。这里“校”,通“较”,比较的意思。柳宗元在政治斗争中,虽然表面上装出一副君子的姿态,但实际上却是“强号为蛙蛤”。

接下来五、六句,作者又用“虽然两股长,其奈脊皴疱”,进一步揭露柳宗元的虚伪本质。这里的脊,指脊背,比喻地位高而权势大。“皴疱”,皮肤干裂,这里比喻处境艰难。意思是说,即使他的两腿再长,可他的脊背却已经干裂了。这两句是对柳宗元政治上的虚伪进行讽刺。

接下来的七、八句“跳踯虽云高,意不离泞淖”,进一步讽刺柳宗元虽然表面上装出一副清高的形象,但实际上却是“意不离泞淖”,即离不开污泥浊水。这两句是讽刺柳宗元在政治上的行为。

接下来九至十二句“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进一步讽刺柳宗元在政治斗争中的胡搅蛮缠,没有道理地制造麻烦,只会扰乱人心。这几句是讽刺柳宗元的为人。

最后两句,“周公所不堪,洒灰垂典教”,用周公作为反讽的对象,指出柳宗元的行为不仅不符合道德规范,而且还要受到惩罚,这是在讽刺柳宗元的言行失检。

整首诗运用了比喻、夸张、讽刺等多种手法,把对柳宗元的各种指责都集中在“食虾蟆”这一主题上,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效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