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王宏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邱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邱,陷者呀然成谷,{穴洼}者为池,而阙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宏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既成,愈请名之,其邱曰“俟德之邱”,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地”,虚以锺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
燕喜亭记
太原王宏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一日从二人者,行于连州之居后,丘荒之间。上高望远,有异处焉。斩茅嘉树列,发石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却立而观之,出者突成丘,陷者呀然成谷,{穴洼}者为池,而阙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王宏中与二人者,晨往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既成,愈请命名,其丘曰“俟德之邱”,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地”,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
译文:
太原王宏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有一天和二人同行,走到他们居住的后面,丘荒之间。登高远望,发现一处奇特的地方。斩去茅草,嘉树便排列开来;掘开石头,清泉便激荡而出;用粪土盖起,将树木掩藏;再立起来观看,山丘突然变成山谷,凹陷之处成为水池,缺口之处成为洞穴,仿佛有鬼神等奇异之物在此暗中相助。从此,王宏中与二人每日早晨前往,晚上忘了返回。于是建造房子以遮风避雨。房子建成后,又请求为它命名。那山丘叫做“俟德之丘”,隐藏于古代却现于当代,具有等待德行的道理;那石洞叫做“谦受之谷”,瀑布叫“振鹭之瀑”,谷指德行,瀑指容态;那土地山丘叫做“黄金之谷”,瀑布叫“秩秩之瀑”,谷指容态,瀑指德行;那洞穴叫做“寒居之洞”,记录了进入时的时节;那水池叫做“君子之地”,用空阔来体现它的美,用满实来表现它的恶;泉水的源头叫做“天泽之泉”,流出高崖而向下流淌。将这些合在一起,命名房子为“燕喜之亭”,取《诗经》中“鲁侯燕喜”之意加以赞美。
赏析:
《燕喜亭记》是一篇记述作者与友人游览燕喜亭并为之命名的文作。全文以叙事为主,描绘了王宏中与朋友游历燕喜亭的过程以及他对此地景观的感受。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简练生动,富有文学色彩。
文章开篇即点明主题,指出王宏中与友人在连州游览燕喜亭的情景。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如砍茅、凿石、运土等),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对燕喜亭的喜爱之情。接着,文章通过对燕喜亭周围自然景观的描绘,进一步烘托了燕喜亭的独特魅力。例如,“斩茅嘉树列”、“发石清泉激”等句子,不仅形象地表达了燕喜亭周围自然环境的优美,还暗示了这座亭子与自然景观的紧密联系。
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围绕对燕喜亭的命名展开。首先,作者详细描述了燕喜亭周围的自然景观及其变化,如“出者突成丘”、“陷者呀然成谷”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这些景观的神奇魅力。然后,作者根据这些景观的特点,为燕喜亭赋予了不同的名称和象征意义:如“俟德之邱”、“谦受之谷”、“黄金之谷”、“秩秩之瀑”等。这些名称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燕喜亭周边环境的深刻理解,还表达了他对燕喜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的赞赏和推崇。
文章以对燕喜亭整体的评价作为结尾。作者认为燕喜亭是一座具有独特魅力的园林建筑,它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他将这片美丽的土地命名为“燕喜之地”。
《燕喜亭记》是一篇富有文学性和艺术性的散文作品。通过对燕喜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的描绘,作者展示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同时,这篇文章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欣赏和理解自然美景的新视角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