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耶?”对曰:“臣所谓尽心者也。”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常赏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毛颖传
毛颖是西汉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年轻时曾为刘邦的丞相萧何起草公文,后因进见皇帝,皇帝发现他的书法非常出色,于是将他提拔到中书令的位置。在任职期间,毛颖尽心尽力地工作,但因为年龄大了头发都变白了,而且他的书法作品也不符合皇帝的要求,皇帝因此嘲笑他说:“中书君(你)老了头发都掉光了,不能胜任我的工作,我曾经认为你是中书令,但是现在你不中书令了吗?”毛颖回答说:“臣下所说的是尽心尽力。”因此他没有再次被召用,就回家封邑。最后他因病去世,终年八十岁。毛颖有很多后代子孙,他们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地方和少数民族当中,只有居住在中山的人能够继承父亲的事业,并且继续发展下去。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的儿子被封在毛,这就是鲁、卫、毛、聃等家族。战国时期毛公、毛遂等都是毛氏家族的成员。另外一支则是中山一族,不知道他们的本源是什么,但是子孙非常繁盛昌盛。《春秋》成文时,被孔子看不上,但这并非是罪过。等到蒙将军攻克中山,秦始皇封毛颖为管城侯,毛颖的后代就因此而出名,而姬姓的毛氏家族却没有人出名。毛颖最初是被俘虏过来的,后来得到了信任并最终被任用,在秦朝灭亡诸侯国的时候,毛颖也有功劳,所以常常受到奖赏和酬劳。由于年纪大了头发都变白了,再加上他的书法作品也没有符合皇帝的要求,因此被疏远了。秦国确实少有恩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