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时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两,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这首诗的标题是《送杨少尹序》,它描述了杨少尹(杨巨源)因年满七十而辞去官职,丞相为他举行盛大的送别仪式,并有众多官员和百姓前来送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杨少尹的尊敬与赞美之情,同时也对古代贤达人物的事迹进行了回顾和赞颂。

诗句及译文:

  1.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时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两,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
  • 昔:过去。
  • 疏广、受:两位汉代的官员。
  • 以:被。
  • 一朝:一天。
  • 辞位而去:辞去官职离去。
  • 于时:这时。
  • 公卿:指高官贵人。
  • 设供张:设置酒宴和旗帜。
  • 祖道:送别。
  • 都城外:城外。
  • 车数百两:车辆很多。
  • 道路观者:路上观看的人。
  • 叹息泣下:叹息落泪。
  • 共言其贤:共同称赞他们的贤明。
  • 汉史:指汉朝的历史记载。
  • 工画者:擅长绘画的人。
  • 图其迹:描绘他们的形象。
  • 今日照人耳目:如今依然映入人们眼帘。
  • 赫赫:显著的样子。
  •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国子司业杨君,即杨巨源。
  • 方以:正忙于。
  • 以:因为。
  • 能诗训后进:善于写诗教导后辈。
  • 一日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一天杨巨源年满七十,也被丞相辞退回家。
  1.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
  • 予:我。
  • 忝:辱,谦词,表示自己地位低下或能力不足。
  • 公卿后:在朝廷大臣之后。
  • 遇病不能出:因病不能外出。
  • 不知:不知道。
  • 杨侯去时:指杨巨源离开时。
  • 城门外送者:在城外送行的人。
  • 车几两:车辆有几辆。
  • 马几匹:马匹有几匹。
  • 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路上观看的人也有感叹杨巨源的贤德与否的。
  • 太史氏:太史的职责是记录历史,这里指太史。
  • 张大其事:夸大事实。
  • 为传继二疏踪迹:作为传说继续二疏的事迹。
  • 不落莫否:不感到沮丧或失落。
  • 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现在的画家很少,是否画画并不重要。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杨巨源的送别场面的描述,展示了古人对贤者的尊敬和怀念之情。同时,通过对古代贤达人物事迹的回顾和赞颂,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的意愿。诗中的感慨和赞叹之情,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韵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