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诗句
-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这一句表明自古以来书法界的卓越成就主要集中在汉魏时期和晋末时期,特别强调了钟繇和张芝、王羲之三人的杰出。
-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这句是王羲之的评价,他提到自己寻找了很多名家的书法作品,认为钟繇和张芝的书艺是无与伦比的,而其他人的作品则不值得一看。
-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王羲之说,自从钟繇和张芝去世后,他的书法技艺才逐渐被后世所推崇。
-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王羲之进一步比较自己的书法与钟繇和张芝,他认为自己的书法与二者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它们,但张芝的书法更为精湛,达到了如雁阵般的水平。
- “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这里提到了历史上评价极高的四位书法家——钟繇、张芝、王羲之和王献之(王献之在此处可能是指王羲之的儿子),他们被认为是古今无双的高手。
-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强调的是书法艺术应该既保持古典的风格,又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做到既不违背时代精神,也不落于俗套。这是对一个真正文人的理想追求。
-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这里用“雕宫”和“穴处”、“玉辂”和“椎轮”作为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改变传统、创新的观点,即不必简单地模仿古人,而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 “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王羲之在这里提到了两位书法大家——王献之(子敬)和王羲之本人(逸少),他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无法达到王羲之的水平,而王羲之也未能超越钟繇和张芝。
译文
- “自古以来善于书法的人中,汉魏时期的钟繇和张芝堪称绝代高手。到了晋末,人们称赞的是王羲之与两位名家相比都显得精妙绝伦。王羲之曰:「我寻觅了许多名家之作,觉得钟繇与张芝的书艺确实堪称绝伦,至于其他的作品就不值得一读了。」:王羲之认为,尽管钟繇和张芝的书法技艺无人能敌,但其他的书法家的作品就显得逊色多了。
- “考其专擅,虽然还没有达到前人的水平,但是兼收并蓄却没有任何愧疚之处。:王羲之在评论自己的时候,虽然没有完全达到前人的水平,但是他的广泛涉猎和学习并没有让他感到愧疚。
- **“评者云:「他们四人都是古今独步的大师。然而现在他们的技艺却不如古代的质朴,古代的质朴现在却变得过于华丽。」:这句话是对书法史上四位大师的评价。
- “所谓的质朴是因为时代在进步,华丽的变化也是因为风俗在改变。书法从最初的书写方式开始,到后来有了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经历了多次变革,这是自然的规律。:王羲之认为,书法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这种进步是由时代的需求和审美的变化驱动的。
- “为何要舍弃那些已经非常优秀的作品来模仿一些低级的地方呢?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现在能够像古代的书法大师一样去创作新的作品,那么我们的作品一定能够超越前人。:王羲之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并继承古代的优秀作品,同时勇于创新,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
- “子敬的书法比不上逸少,就像逸少的书法比不上钟张二人一样。:王羲之在这里指出了王献之在书法上的成就还无法与王羲之相提并论,同时也暗示了王献之的书法也难以超越钟繇和张芝这两位大师。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王羲之对历史上四位书法大师的评价,展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及其对历史传承的重视。文章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对书法艺术的看法,强调了创新与传统的结合,以及对古代大师的尊敬。同时,通过对历代书法家的比较,反映了王羲之对书法艺术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他对后世书法家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