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诗:书谱序

诗句释义与译文

谢安(谢道韫的父亲)向来擅长书法,但他轻视子敬之的书。子敬曾作一篇佳文给他看,并保证一定会保存下来,但谢安总是在他的文章下面回复,对此感到非常遗憾。谢安曾经询问子敬:“你的书法怎么样?可以和右军王羲之相比吗?”子敬回答说:“当然可以。”谢安却说:“人们的评论并不是这样。”子敬又回答说:“一般人怎么会知道呢!”即使子敬用这样的言辞来折服谢安对他书法的偏见,自称胜过父亲,也未免太过分了!况且想要立身扬名,必须得到尊重和显赫的地位,而胜过母亲的家风是难以进入的。凭子敬的豪放笔力,模仿右军王羲之的书札风格,虽然粗有楷法的传承,但实际上恐怕无法达到王羲之的高度。更何况假托神仙,以显示家范之尊,以此作为学习的目标,哪个不是面壁自省?
之后王羲之前往都城,临走时在墙上题字。子敬秘密擦去它,然后在上面写字,认为这样做更好,他自己也觉得很美。王羲之回来后发现这个痕迹,感叹地说:“我离开的时候真是大醉了!”子敬因此感到内惭。由此可知,王逸少和钟繇、张芝相比,则专精博雅;而子敬之不及王逸少,这一点没有疑问。
我在学习书法的年纪里,留心于翰墨之事,借鉴钟繇和张芝的余烈,汲取王羲之以前的规范,极尽用心,超过二十几年。书法技艺有所欠缺,但是志向坚定,始终如一。观察那些如悬针垂露般的奇特笔势,奔雷坠石般的奇妙笔意,鸿雁飞翔兽类惊骇时的笔法,鸾凤起舞蛇虫惊扰时的笔姿,绝壁危崖的形势,临危据竿的形态;或重若崩塌的云层,或轻如蝉翼;引导它们则泉水涌出,顿按它们则山峦安稳;纤毫之笔仿佛初月升出天涯,落落大方宛若群星列阵银河;同自然之美,非人力所能成就;真可以说是智慧巧思兼备,心手双畅,笔墨自如而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笔之间能变化起伏在笔锋顶端;一点之内却能殊死挫磨于毫芒之间。何况积点累划而成其字,不曾旁观尺犊,俯首学习寸阴;引班超为词,援项籍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寻求其精妙之处,不也是太荒谬了吗!

赏析:

这首诗是王羲之以书法为主题的一篇序文。他首先描述了自己对子敬书法的态度——既欣赏又嫉妒,因为他认为子敬的作品能够超过自己的作品。接下来,他表达了自己对于书法艺术的看法,认为书法不仅仅是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艺术追求。他还批评了那些只追求表面的模仿者,认为他们的作品缺乏真正的内涵和深度。

在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时,王羲之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如何构思、如何挥笔、如何运墨等细节,展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极致追求。同时,他也提到了自己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同自然之妙”,即书法要像自然一样,既有规律又充满变化。这种理解不仅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代宗师的风范。

整篇《书谱序》充满了王羲之对书法的热爱和对创作的执着,同时也反映了他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趣味。通过这篇序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也可以感受到他对于书法艺术的敬畏和珍视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