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元和十五年,岁次庚子,正月戊戌朔日,孤子刘禹锡衔哀扶力,谨遣所使黄孟苌具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亡友柳君之灵。呜呼子厚!我有一言,君其闻否?惟君平昔,聪明绝人。今虽化去,夫岂无物?意君所死,乃形质耳。魂气何托,听予哀辞。
呜呼痛哉!嗟予不天,甫遭闵凶。未离所部,三使来吊。忧我衰病,谕以苦言。情深礼至,款密重复。期以中路,更申愿言。途次衡阳,云有柳使。谓复前约,忽承讣书。惊号大叫,如得狂病。良久问故,百哀攻中。涕洟迸落,魂魄震越。伸纸穷竟,得君遗书。绝弦之音,凄怆彻骨。初托遗嗣,知其不孤。末言归青,从祔先域。凡此数事,职在吾徒。永言素交,索居多远。鄂渚差近,表臣分深。想其闻讣,必勇于义。已命所使,持书径行。友道尚终,当必加厚。退之承命,改牧宜阳。亦驰一函,候于便道。勒石垂后,属于伊人。安平宣英,会有还使。悉已如礼,形于其书。
诗句
维元和十五年,岁次庚子,正月戊戌朔日,孤子刘禹锡衔哀扶力,谨遣所使黄孟苌具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亡友柳君之灵。呜呼子厚!我有一言,君其闻否?
译文:
在元和十五年,即庚子年,农历正月初一日,我(刘禹锡)怀着悲痛之情扶杖前来,派使者黄孟苌备上美酒和美味的菜肴,来祭祀已故的朋友柳君。啊,子厚先生!我有一个心愿,你可否听到?您过去聪明绝人,现在虽已去世,难道就没有东西可留吗?您生前所在的形质,现在魂气何在?请听我说这悲哀的言辞。
注释:
- “维元和十五年”:这是诗人在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10年的某月的第一天写下这首诗。
- “孤子刘禹锡衔哀扶力”:诗人自称“孤子”,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悲伤。
- “谨遣所使黄孟苌具清酌庶羞之奠”:诗人派遣使者带酒和食物来祭拜已故的朋友。
- “敬祭于亡友柳君之灵”:诗人向已故的朋友柳君的灵魂致以敬意。
- “呜呼子厚!我有一言,君其闻否?”:诗人感叹自己无法传达对朋友的思念和遗憾。
- “惟君平昔,聪明绝人”:诗人回忆过去柳君的聪明才智。
- “今虽化去,夫岂无物?意君所死,乃形质耳”:诗人表示虽然柳君已经离世,但他的精神和物质依然存在。
- “呜呼痛哉!嗟予不天,甫遭闵凶”:诗人感到悲痛并自责未能及时赶到朋友的身边。
- “未离所部,三使来吊。忧我衰病,谕以苦言。情深礼至,款密重复。期以中路,更申愿言。途次衡阳,云有柳使。谓复前约,忽承讣书。惊号大叫,如得狂病。良久问故,百哀攻中。涕洟迸落,魂魄震越。伸纸穷竟,得君遗书。绝弦之音,凄怆彻骨。初托遗嗣,知其不孤。末言归青,从祔先域。凡此数事,职在吾徒。永言素交,索居多远。鄂渚差近,表臣分深。想其闻讣,必勇于义。已命所使,持书径行。友道尚终,当必加厚。退之承命,改牧宜阳。亦驰一函,候于便道。勒石垂后,属于伊人。安平宣英,会有还使。悉已如礼,形于其书。”:这是诗人描述他三次前往吊唁、得知朋友去世的消息时的心情和行为。
- “永言素交”:诗人回顾和怀念与柳君的深厚友谊。
- “索居多远”:诗人担心自己不能很快赶到柳君的家乡。
- “鄂渚差近,表臣分深”:诗人想到自己与柳君的距离并不遥远,但作为朝廷官员,他的工作责任重大,难以脱身。
- “已命所使,持书径行。友道尚终,当必加厚。退之承命,改牧宜阳。亦驰一函,候于便道。勒石垂后,属于伊人。安平宣英,会有还使。悉已如礼,形于其书。”:描述了诗人处理公务的同时,仍不忘向柳君表达哀悼之情。同时,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柳君的灵魂能够得到安抚。